孔令信觀點:政治思維超過人性關懷的衛福部官員

2022-11-18 06:40

? 人氣

其次,在還原尋短者的心路歷程,請用同理心來感受,千萬不要用數據來框架一個失去性命的尋短者,這些歷程在他/她們的遺書、日記、書信或與親友告別中多多少少會透露出一些蛛絲馬跡。檢警在做尋短者偵查上,主要的判斷就是這起死亡事件是否有涉及他殺,若是都有相關事證的話,就用自殺做結,發交給家人處理後事,因此對於自殺者的詳細歷程,也只有放在事證卷宗內,很少 再深入或主動了解。記者在採訪過程中,若是檢警沒有透露訊息,實在很難突破。再加上自殺涉及到個人與家庭上的隱私,因此也很少找到真相。除了尋短者是知名人士,不然的話最後這個自殺事件還是被歸因在某一類的尋短案,成了自殺率的一個數據。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最關鍵的在同理研究自殺時,會涉及到當事者個人的主體性,自殺是個人生存/結束生存的抉擇,這個抉擇在存在主義哲學家來說是「存有的抉擇」,法國存在主義文學家卡謬就說過「自殺是形而上的問題」,關係到「to be or not to be」的決定,當然更不是一個「衝動」就可以說清楚。憂鬰症或躁鬰症等心理困擾是非常複雜的情緒變化。曾有一位女研究生也是一位小有名氣的作家,求學期間受躁鬰雙極情緒變化的困擾,一度休學回家療養,母親更是陪前陪後用心關懷,好不容易有所控制而再回到學校復學,父母也經常開車到她的學校探望她,卻在她生日前一天,她尋短自盡。事後發現有一個關鍵電話,她打給她的醫師,卻沒有接通,她走了!她的作品中有不少地方反映出她所受到躁鬰的困擾,但是相對地也對生命特別的期待,這些主體性的感受真的不太容易說清楚,相形之下也增加了對自殺研究的難度,問題是若是不深入了解自殺,又怎能防治自殺呢?諶司長一句「衝動說」「高樓太多說」,看不到尋短者的心路歷程與困擾,更看不到對自殺者的真正地關懷。

最後,要說的自殺者雖已逝,但是自殺遺族還在,他們同樣受到家人自殺的困擾,更需要周遭的關懷,因為親友的自殺造成他/她們內心的不安或愧疚,這個糾結若是無法解開,他/她們極有可能會是下一個尋短者。只是這些高危群需要的關心在哪裡?同樣諶司長可能也沒有答案,原因還是在太多的政治思維與操作,對於人民的生命與人性少了更多的關心與愛,這個才是讓人憂心的地方啊!

*作者為中華生死學會常務理事、銘傳大學新聞系主任

自殺不能解決問題,勇敢求救並非弱者,生命一定可以找到出路。透過守門123步驟-1問2應3轉介,你我都可以成為自殺防治守門人。

※ 安心專線:1925(依舊愛我)

※ 張老師專線:1980

※ 生命線專線:1995(要救救我)

喜歡這篇文章嗎?

孔令信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