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恆君觀點:張愛玲、蕭爾茨與柏林圍牆

2022-11-13 06:50

? 人氣

有中文自媒體完整發表了蕭爾茨在《法蘭克福匯報》署名文章的翻譯版,無論其閱讀量還是留言程度,均令人驚奇地突破了目前沉悶的社會氣氛。人們在這裡出乎意料地大聲疾呼、直抒胸臆,諸如「不僅德國務實、大國也要務實「、「改革開放、打開國門」、「交流永遠是解決問題的途徑,關門永遠不是」等等肺腑之言,表明在前景路線暫不明朗的當前,人們把蕭爾茨的訪華不由自主地當作了一扇希望之窗。這正如疫情爆發以來李文亮醫生微博之下的哭牆:人們訴說個體的恐懼憂愁,寄托著內心的向往,相互獲得心靈的支持與安慰。只是這一次,它集中於中國未來的政治走向。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引發中國民眾另一迫切期盼的,是蕭爾茨總理所承諾的BionTech疫苗。盡管中國各地在生硬僵化的封控體系之中屢屢出現次生悲劇,但均被官方描述為不具代表性的個體事件。但目前爆發的富士康工人集體大逃亡,卻意味著中國的防疫政策已經難以持續為繼,並且直接損傷到中國的工業化強國之路。不透明的病毒信息、恐懼從眾的群眾心理、乃至難以確定實效的國產疫苗,它們重重構成開放途中不可回避的難題。但在產能下滑、經濟凋敝的今天,借助已在西方廣泛使用的高效疫苗尋求開放,不失為一項明智的選項。

推倒柏林牆

六十年前,在"The Return to The Frontier" 的結尾,張愛玲清醒地觀照:「前進兩步退一步--毛澤東說過,這就是他進步的方式。跳舞也好、行軍也罷,人民總是苟延殘息地活下來,冀盼能活到煎熬到頭的一日。」 關於中國目前重新出爐的供銷社、人民經濟、國營食堂等「懷舊」概念,究竟是針對社會達爾文主義的中國式私營經濟的矯枉過正,或亦歷史性的整體收縮與倒退,尚需繼續深入觀察;但無論任何時候也保持直接交流與流通,防止冷硬隔絕的柏林牆,或縱使為一個密封的社會強力拉開一扇窗,卻正是上次冷戰賜予人類的寶貴經驗。

當中資入股漢堡遭到強烈抵制,筆者不由想起曾任柏林洪堡大學法學院經濟法與羅馬法教授Hans-Peter Benöhr所告知的一段親身經歷:當60年前中國爆發大飢荒而封鎖信息,在漢堡港口商會當學徒的他正是通過貨輪水手的只言片語得知中國正在發生餓死人的悲劇。而在目前針對德國企業投資中國的洶湧批評之中,人們同樣忽略:在土生土長的商界精英大肆推崇"九九六"工作制度的社會,在外賣騎手被平台算盡最後一秒速度卻被雇主拒付基本保險的勞資關系裡,外企的進入,不僅為普通民眾創造大量工作機會,更重要的是:它也帶來成熟先進的勞動條件與企業文化,正如德國8位商業巨頭目前在《法蘭克福匯報》(11月10日)的聯名文章所指出。而這,正是人權文化在現實生活之中不可忽略的有效實踐。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