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維觀點:同婚法案推動過程中,不同族群的核心關懷與法律爭議

2018-07-11 06:50

? 人氣

在光譜的另一邊,宗教派(G)是因為其個人的宗教信仰來決定對同性婚姻的立場,嚴格來說因為人數有限且無公共論述而沒有太大的影響力。但是其對「社會穩定」的期待會強化制度派(E)與護家派(F)對於婚姻制度的改變所帶來的憂慮。這些對社會變動與下一代教育所憂心的觀點時常會被婚權派(B)視為父權主義的影響,或者認為是受到不實資訊誤導。但是反過來說,後者(B)的理念雖然有其普世的價值,但若按照同樣的邏輯也就很難明確反對性權派的觀點,因而讓保守的護家方懷疑無法真正有效的維護婚姻價值。此外,由於仇同派(H)在網路上所散布的若干歧視言論常常並未被宗教派(G)或護家派(F)駁斥,因而造成對同志族群更深的傷害,強化年輕族群(C)對同志朋友的同情心,進而與其父母輩(F)產生更嚴重的世代對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由以上可見,各族群都有他們自己所熟悉的語言與價值觀,流傳在自己所屬的同溫層中互相取暖以加強自我的肯定,卻對於其他族群的感受與立場很不願意聆聽或同理,甚至有點半默許其他更激進的言論來代替自己出聲攻擊。社群網路的同溫層現象讓整個社會被分眾化與敵對化,消弱對公共議題的思辨能力。即使有些人有心尋找不同意見或資訊來源,也多半只是為了強化自己的立場而非虛心調整己見(如心理學中的「動機性推理」),或者藉由一部分的開明來合理化另一部分的偏見(「自我縱許」。這樣的情形在爭議性本來就很高的同性婚姻中顯然又更加明顯。

但是即便如此,筆者也注意到以上的族群分類在支持與反對間並不是完全沒有交集的,例如部分同情派(C)與學院派(D)人士並不見得完全反對以同性伴侶法取代婚姻平權(或同性婚姻),可能更願意務實的看待社會對同志伴侶是否有提供具體務實的幫助。而部分制度派(E)與護家派(F)人士其實也不見得完全反對同性婚姻,只是更期待這個過程必須對文化傳承與家庭價值要有更清楚的界定與實踐。這些中間溫和派人士或學者更看重溝通協調的過程而非只有結果的輸贏,希望能儘量幫助雙方達到某種妥協的平衡點,好能兼顧同志的利益與傳統家庭價值的維護。只是在近年白熱化的社會對立中,他們的態度很容易被其所屬的族群視為信仰/理念不夠「純正」,甚至私下打壓排擠。雖然這種事情在我們這個民主素養尚嫌幼嫩的社會似乎難以避免,但是筆者相信這些和平使者所做的努力或犧牲絕不會徒然,反而將成為整個社會在激情過後修補許多撕裂傷口的重要安慰與養分。

三、爭議的背景:生命經驗的差異與個別化教育資源的缺乏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