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目不轉睛,凝視納粹大屠殺的黑色太陽」9個半小時經典記錄片震撼世人 法國大導演克勞德.蘭茲曼辭世

2018-07-05 20:59

? 人氣

法國記錄片大導演蘭茲曼(Claude Lanzmann)(AP)

法國記錄片大導演蘭茲曼(Claude Lanzmann)(AP)

法國電影界5日痛失一位大師級人物,以《浩劫》樹立影史里程碑的大導演克勞德.蘭茲曼在巴黎病逝,享壽92歲。《浩劫》片長達9個半小時(566分鐘),讓第二次世界大戰納粹德國大屠殺的猶太人受害者、德國執行者、波蘭旁觀者現身說法,逼使世人正視這段無比黑暗、扭曲、悲慟的歷史。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蘭茲曼(Claude Lanzmann)在1970年代花了12年時間、走訪14個國家,完成《浩劫》(Shoah)這部巨作,1985年一推出就造成震撼,為納粹大屠殺(Holocaust/Shoah)留下永恆的見證,也讓時年59歲的蘭茲曼站穩影壇一席之地。

「那12年間我目不轉睛,凝視納粹大屠殺的黑色太陽」

《浩劫》以波蘭荒涼曠野為主要場景,以「現在式」而非「歷史」來呈現納粹大屠殺,全片不用歷史影像、沒有配樂,只有場景、火車與人物對往事的回憶敘述。蘭茲曼後來在自傳中寫道:「我知道這部片子的主題是死亡本身,是死亡而非倖存。那12年間我目不轉睛,凝視納粹大屠殺的黑色太陽。」

美國知名影評人伊伯特(Roger Ebert)認為《浩劫》是「電影史上最高貴的作品之一」。英國《Time Out》雜誌與《衛報》(The Guardian)也將它列為影史最偉大的記錄片之一。不過對這段歷史相當糾結的波蘭政府,卻一度為《浩劫》貼上「反波蘭宣傳品」的標籤。

近30年後的2013年,蘭茲曼重探大屠殺,推出《浩劫:未竟審判》(Le dernier des injustes),主要素材卻是他在1975年進行的一場訪問,受訪者穆莫史坦(Benjamin Murmelstein)是特雷津集中營(Theresienstadt ghetto)的猶太教拉比(rabbi)。

蘭茲曼老當益壯,去年以91歲高齡推出作品《燃燒彈》(Napalm),回顧他在1950年代前往北韓的遊歷,還提及當時他與一位紅十字會(Red Cross)護士沒有結果的戀情。最後一部作品《四姊妹》(Les Quatre Sœurs)本周才在法國上映。

出身猶太人家庭,曾與西蒙.波娃同居7年

1925年11月27日,蘭茲曼生於巴黎一個東歐猶太人家庭,9歲時母親離開,戰爭爆發,他們一家人避居鄉下,他父親會要求子女練習迅速躲進事先挖好的避難所,還會測時間。

17歲時,蘭茲曼加入法國抵抗運動(La Résistance),結識存在主義哲學大師沙特(Jean-Paul Sartre)並大為傾倒,後來卻成為沙特情人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的情人,兩人同居了7年。

蘭茲曼早年熱中於新聞與政治,曾在沙特與波娃創辦的《摩登時代》(Les Temps Modernes)擔任總編輯,1960年參加簽署《121人宣言》(Manifeste des 121),呼籲鎮壓阿爾及利亞獨立運動的法國軍人拒絕作戰。

1968年,蘭茲曼前往中東的西奈半島(Sinai Peninsula),為以色列陸軍做報導,也因此催生自己第一部作品《以色列,為什麼》(Pourquoi Israël)。

西蒙.波娃與沙特(Wikipedia / Public Domain)
西蒙.波娃與沙特(Wikipedia / Public Domain)

「他似乎把祖先全部的沉重經歷都扛在肩上」

西蒙.波娃曾如此形容小她17歲的蘭茲曼:「他似乎把祖先全部的沉重經歷都扛在肩上。」也就是這一份沉重,讓蘭茲曼開始檢視20世紀最重要的猶太人事件──大屠殺,鍥而不捨地追尋那些最接近死難者的人。

《浩劫》的開端,斯瑞布尼克(Simon Srebnik)回憶自己13歲時被關在忽母諾(Chelmno)集中營,因為聲音甜美、能為納粹黨人唱歌而逃過死劫。斯瑞布尼克一邊划船,一邊唱著他幾十年前唱的歌,那條河流向集中營。後來斯瑞布尼克說,當時他的工作之一,就是將死難猶太人的骨灰投入河中。

從特拉維夫的理髮廳回到集中營的毒氣室

另一段的主角邦巴(Abraham Bomba)是一位理髮師,影片中的他在以色列大城特拉維夫(Tel Aviv)的理髮廳工作;回憶中的他則是在特雷布林卡(Treblinka)集中營的毒氣室工作,負責為女囚犯剪頭髮。

「那個房間是她們生命的終點。我們的工作,只是要讓她們以為自己可以好好打理一番。」剪過頭髮的女囚犯隨後集體被毒死。邦巴回憶到有一天,他看著一位朋友的妻子和姊妹走進毒氣室,實在講不下去,但是蘭茲曼堅持要他把故事說完。

「如果你舔舐我的心臟,你會中毒而死」

蘭茲曼有時會使用隱藏式攝影機,原因不言可喻。蘇丘梅爾(Franz Suchomel)曾在特雷布林卡擔任衛兵,他指著一張營區的藍圖,津津樂道當年他們如何處理猶太人屍體,如何規劃建造新的毒氣室,「只需2個小時就可以解庚3000人」。

另一位倖存者祖克曼(Yitzhak Zuckerman)當年在波蘭首都華沙(Warsaw)領導猶太人抗暴,後來被送到特雷布林卡,看著一位又一位親友、戰友走向死亡,數十年後仍滿懷怨憤,對蘭茲曼說:「如果你舔舐我的心臟,你會中毒而死。」

喜歡這篇文章嗎?

閻紀宇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