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洺塗觀點:台灣觀光產業政策要抓對藥方

2018-07-03 07:00

? 人氣

當日本傾全國之力,把發展觀光旅遊當成「戰略」施政的同時,我們不僅要反思台灣政府為我們觀光旅遊產業做了些什麼「戰略」「策略」?還是以ㄧ部不可思議口號式的「觀光政策白皮書」號稱10年要有2千萬入境觀光客整備計畫來推動管理台灣觀光旅遊產業?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不可思議的灑錢救觀光思維

交通部觀光局上月才剛祭出振興南灣旅遊4千萬補助,結果灰頭土臉的執行率不到50%,繼而宣告延長半個月;近期又擬調高境外包機來台獎助金額,看能否刺激外國旅客到中南部觀光。觀光局國際組長鄭瑛惠接受某報訪問時表示:境外來台包機獎助行之有年,這次只是調整部分國家獎助金額。規畫加碼境外包機旅客來台獎助,包機從桃園、松山以外機場進出,以每來回架次申請,韓國地區獎助金額擬從750萬韓元(約新台幣20萬)提高到850萬韓元(約新台幣23萬),日港澳陸及菲律賓以外地區,獎助金額更從5000元美金(約新台幣15萬),大幅提高到8000元美金(約新台幣24萬)。

陸客團參觀基隆八斗子風景區。(盧逸峰攝)
陸客團銳減確實影響觀光產值。圖為陸客參觀基隆八斗子風景區。(盧逸峰攝)

台灣觀光產業政策要抓對藥方

2017年大陸觀光團數量銳減,已經導致臺灣地區2017年旅遊業總收入損失了超過580億台幣。冰冷的兩岸關係讓陸客銳減,從高峰418萬人次驟降至去年的273萬人次。政府極力推動的新南向政策,然而東南亞遊客在台灣花錢不如陸客,其中較富裕的馬來西亞人每日花費約4200台幣,只有陸客的70%不到。台灣2017年接待的全球遊客人數號稱創下歷史新高,有超過1070萬境外遊客來台旅遊。上述數字看起來與台灣旅遊業收入損失相互矛盾;2017年台灣接待的遊客人數既為有史以來最高,但儘管如此,旅遊業利潤卻受到重創。

此番政策若真能促成中南部不定期包機轉定期當然很好,但以中南部機場的冷門航線及小規模因素,(舉台中國際機場旅運量從104年234萬人次,至106年也才增加5萬人次)。ㄧ來要轉定期航班難度不低。二來交通部觀光局此次加碼看起來除了刺激中南部觀光以外,明眼人ㄧ看就知道是要配合新南向政策,衝高東南亞旅客人數。然而以東南亞旅客低消費力,能帶來多少實質效益實在令人頗為質疑。

2017年台灣觀光產值約2850億台幣,是台積電去年營收的30%。佔台灣GDP的比例不到2%,遠低於世界平均的10%。台灣的自然與人文的多元性、多樣性,對外國人來說,是台灣最大的魅力所在,這在其他亞洲國家找不到的。台灣擁有高山、海洋等變化多端的地理景觀;有著熱帶、亞熱帶、溫帶、寒帶氣候的豐富自然生態。有幾百年歷史的社會,融合著中、荷、西、日與現代文化;台灣擁有閩、客、中原、原住民、新移民族群等多元社會形態,形成了極其豐富的自然與人文多樣性。這樣的奇特賣點正是台灣觀光旅遊包裝行銷所在;我們看懂了,主管機關乃至行政院長您們看不懂?

看看日本想想台灣,目前台灣觀光旅遊產業,就是務實不打空話,別再不著邊際的拿出漂亮數字與口號,通盤檢討台灣觀光旅遊資源,務實的整合景點、提升景點品質,不要再ㄧ窩蜂的複制同性質的景點,上自中央下到地方政府,應痛定思痛感悟到,台灣絕對是極有條件讓各國旅客慕名而來的國度;而不是因為有包機獎助才為錢而來;斷絕浪費資源、消化預算心態來複制貼上一次性景點,這不僅扼殺了台灣觀光產業,若加上主管機關敷衍了事心態要來救觀光,那就是將台灣觀光旅遊產業推入萬丈深淵萬劫不復最大的兇手,豈能不慎?

學學日本從賣商品到賣體驗,拚觀光而不是複製成功案例,找出在地特色,貼近人的生活。中央與地方、政府與民間、藝術與自然、傳統與創新,齊心而為才能創造出更多地方再生可能;無宏觀人才的行政院長,交通部部長,觀光主管機關首長您們都看到了台灣發展觀光旅遊關鍵所在了嗎?

*作者為中華民國旅行商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政策發展委員會召集人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