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任昌觀點:猶太學者誣指薩依德抄襲,反而證明文字戰勝武力與暴力

2018-07-08 07:00

? 人氣

即使讀者完全不懂英文,光靠比對文字,就可以結論這是二位猶太學者的濫告、誣告!所以,他們在指控的標題後加上問號,即薩依德是「抄襲者?」(Plagiarist?)而且強調:如果是刻意改寫(paraphrasing)已經發表的著作,就是跨越抄襲的紅線。他們也提出零星案例,聲稱:薩依德習慣於將二手資訊來源,當作是原始來源。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薩依德的文字打敗全球的猶太學者

前述的《中東研究季刊》沒有匿名評審程序,由主編決定刊登內容,而且明白宣示期刊屬性是要保護猶太人與美國利益,藉以平衡學術界對猶太人的不公平。

事實上,猶太人在全球學術界、金融界、政治界的影響力有多大?舉世皆知!相對的,薩依德像是一隻孤鳥,他批判某些回教國家的獨裁政權,更批判西方社會對阿拉伯人的偏見,西方社會一面倒地支持以色列。薩依德利用文字表達的文學創作,爭取西方世界對巴勒斯坦的了解與同情,導致阿拉法特領導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放棄暴力對抗,最終促成以、巴和談,甚至促成以、巴領袖獲頒1994年諾貝爾和平獎。

以、巴衝突規模大幅減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甚至已經承認巴勒斯坦為一個國家。但是,很多猶太學者仍然忿忿不平於為何薩依德一個人,竟然可以打敗全球、眾多、聰明的猶太學者?在薩依德生前,他是中東、以、阿爭議的焦點發聲人物,所以,哥倫比亞大學也有人抱怨,他時常請假去接受英、美新聞界的訪問。

在薩依德已經過世超過15年的今天,許多猶太學者撰寫的文章,仍然主張薩依德是恐怖主義的代言人。既然猶太人對學術期刊影響力如此深遠,我們不妨看看非學術性期刊如何評論薩依德?

經濟學人雜誌對薩依德的評論

2003年10月2日出刊的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刊出文章「巴勒斯坦最有說服力的發言人艾德華薩依德在9月25日過世享年67歲」(Edward Said, eloquent spokesman for Palestine, died on September 25th, aged 67),以下節錄部份重點

薩依德在美國為巴勒斯坦人發聲,他譴責任何形式的恐怖主義。他熱情、極具說服力、不屈不撓於為巴勒斯坦爭取公平與正義。他利用親身經歷,爭取世人的同情,平衡世人已經將同情目光投向以色列的現象。

「薩依德」是阿拉伯姓氏,他在1948年出生於耶路撒冷,在埃及開羅與美國長大。他的父母為他取英國名愛德華的原因,是為紀念威爾斯王子愛德華八世(Edward VIII)的浪漫,不愛江山,愛美人。在開羅,他因為身為巴勒斯坦裔基督徒,而被異樣眼光看待;在美國,他因為身為阿拉伯人,而被視作局外人。在1967年發生的以阿戰爭時,以色列佔領已經僅存不多的巴勒斯坦土地,他才感受到沒有國家或地方回歸的恐懼感(desolation of being without a country or place to return to)。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