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首次以溪流權益為主的「2022 Mattauw大地藝術季」台南盛大登場

2022-10-16 16:42

? 人氣

藝術家陳宣誠《流域竹造》採集超過1000千根台灣高山竹,結合廖昭豪〈攔砂壩〉把曾文溪上中下游的水文系統轉化成可穿越、組裝的流動場域。(圖/台南市文化局、宜東文化提供)

藝術家陳宣誠《流域竹造》採集超過1000千根台灣高山竹,結合廖昭豪〈攔砂壩〉把曾文溪上中下游的水文系統轉化成可穿越、組裝的流動場域。(圖/台南市文化局、宜東文化提供)

台南市文化局透過中央、地方、學校、企業與策展團隊共同努力,耗時三年心血,舉辦《2022 Mattauw大地藝術季:曾文溪的一千個名字》,今年議題以曾文溪的流域為創作核心,是台灣首個聚焦溪流權益的藝術季,共集結13位策展人、62位藝術家團隊,以藝術紀錄溪流,展出超過60件以曾文溪為題的藝術創作,呈現曾文溪所孕育出的多元文化。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劉哲安《醒祂:你的鹿 : 我的路》,以竹編技法打造全台最大高達9米的梅花鹿,進入還能聆聽聲音藝術家張君慈〈陷眠曲〉。(圖/台南市文化局、宜東文化提供)
劉哲安《醒祂:你的鹿 : 我的路》,以竹編技法打造全台最大高達9米的梅花鹿,進入還能聆聽聲音藝術家張君慈〈陷眠曲〉。(圖/台南市文化局、宜東文化提供)

生態藝術行動 九大主題爬梳母親之河的生活紋理

曾文溪是孕育著南台灣民生與生態環境的重要水域,《2022 Mattauw大地藝術季》今年創作主角為貫穿全長138.4公里的曾文溪,總策展人龔卓軍與13位分區策展人,爬梳調查曾文溪上中下游的地文、水文、人文,透過當代藝術創作與文化體驗,提出小計畫、水計畫、竹計畫、影計畫、植計畫、土計畫、農計畫、聲計畫,及原計畫等9大子計畫,探討千百年來獨特的流域文化,也藉此回應目前全球受極端氣候影響的現況。

主辦單位臺南市政府與策展單位更特別邀請嘉義縣政府、經濟部水利署一起簽署「曾文溪流域治理暨生態共同體」合作意向書,共同重視水域治理議題,思考當代最具挑戰性的環境問題。

藝術家辛綺《沉水流光》將光絲轉換成河流,呈現水的動感,有如擁抱「曾文溪」水流的氛圍,打造成別具特色的「夜光森林」。(圖/台南市文化局、宜東文化提供)2.jpg
藝術家辛綺《沉水流光》將光絲轉換成河流呈現水的動感,有如擁抱「曾文溪」水流的氛圍,打造成別具特色的「夜光森林」。(圖/台南市文化局、宜東文化提供)

從流域出發 60多件創作看見歷史恆河

《2022 Mattauw大地藝術季:曾文溪的一千個名字》透過「獵人帶路」、「農人帶路」與「溪流帶路」為概念設定主題,期望透過水分子倡議、藝術扎根教育、生態食農創意、流域文資再生等的媒合,細探當地自然生態與地理人文,並重新定義文化地景。

參展的藝術作品以攝影作品、巨型藝術裝置及光環境展件為主軸,包含知名攝影師沈昭良與潛行攝影團隊展出的25組《潛行攝影計畫》作品、及多項以曾文溪流域為發想的藝術裝置:辛綺的《沉水流光》及《光環境》、安聖惠的《療癒系列》、王昱心的《MATA的凝視》、陳昱榮《漫流之境》、伊祐.噶照《和大地撐起的家》、南藝大B群《鵲》、楊順發的《種稻計畫—黃金母子山》、陳宣誠《流域竹造》x廖昭豪《攔砂壩》、陳伯義《地質紀念碑》、蔡坤霖《曾文水系之冠》、康雅筑《泥毯#13 化炭化》、梁瀚云《卵、石與土地》、秧仔・栽仔・寮仔《曾文溪的一千個名字之農人帶路》等各種震撼人心的藝術作品。 期望以最輕柔的方式,讓民眾透過作品穿梭在山林與溪流之間,探訪曾文溪的自然生態與人文地理。

位於「渡拔展區」展出的裝置藝術作品,康雅筑《泥毯#13化炭化》。(圖/台南市文化局、宜東文化提供)
位於「渡拔展區」展出的裝置藝術作品,康雅筑《泥毯#13化炭化》。(圖/台南市文化局、宜東文化提供)
位於「渡拔展區」展出的裝置藝術作品,楊順發《種稻計畫—黃金母子山》。(圖/台南市文化局、宜東文化提供)
位於「渡拔展區」展出的裝置藝術作品,楊順發《種稻計畫—黃金母子山》。(圖/台南市文化局、宜東文化提供)
位於「渡拔展區」展出的攝影與裝置藝術作品,陳伯義《地質紀念碑》、蔡坤霖《曾文水系之冠》。(圖/台南市文化局、宜東文化提供)
位於「渡拔展區」展出的攝影與裝置藝術作品,陳伯義《地質紀念碑》、蔡坤霖《曾文水系之冠》。(圖/台南市文化局、宜東文化提供)

台灣最大國土攝影計畫 多元視角的生態與人文洞察

《影計畫》由國際知名攝影家沈昭良領軍,號召台灣不同世代、風格的攝影師組成「潛行攝影隊」,以公路攝影概念出發,以25個不同面向進行《潛行攝影計畫》,從曾文溪的線性脈絡下採取空中、地面及水下等視角來敘事,沿途不只捕捉了溪流地形、水庫景觀之外,更紀錄了溪域沿岸的當代建築形式、地方產業、宗教人文、城市風景、民生生活等,一一拼湊出曾文溪域下所孕育出的生活線索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