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100分」的空污法引發眾怒的原因

2018-07-02 07:20

? 人氣

空污法修訂後,傳出要淘汰10年以上的汽機車的說法。(資料照片,顏麟宇攝)

空污法修訂後,傳出要淘汰10年以上的汽機車的說法。(資料照片,顏麟宇攝)

被民進黨立委柯建銘稱為「100分」的空污法修正通過,但卻引來外界持續不斷的罵聲,官僚單位也為此上火線強力反擊,但效果微弱。蔡政府顯然尚未理解反彈的原因、問題所在、及整體政治社會背景。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新修訂的空污法重點包括:加嚴出廠10年以上汽機車排放標準、移動與固定污染源的抵換、加重罰則到最高6萬元罰款與吊銷執照、管制總量由環保署「會商」經濟部等。這個修法得到的幾乎是一致的惡評,從罵要「逼死勞工」、圖利財團企業、到呼籲大家一起「選票制裁」民進黨等。

就立法本意看,16年未修訂的空污法,應該早有不合時宜之處,此時修改應無問題;再者近2年民間對空污惡化感受深、反應強,提高標準、加重罰則,希望改善空污,也應該是全民盼望的目標。此外,以類似碳排放交易制的概念,讓污染有抵換的可能,也可視為「進步立法」。

但實際上除了官員與綠委外,沒有任何人對此修訂買單,反而是怨氣沖天。原因很簡單,許多民眾的感覺就是:大刑重罰甚至強迫淘汰來伺候小民,對企業財團則開了一扇友善之門(抵換),至於政府則可完全不受限(天然氣電廠),結果當然是幹聲四起。

以影響範圍而言,這次修法,幾乎一半以上的民眾都因此可能中槍。全台現有1300多萬輛機車,汽車760萬輛,但車齡超過10年的汽機車高達1,120餘萬輛,約占全國汽機車登記數之52%。也就是說,那條環保署得加嚴出廠10年以上的汽機車的排放標準,等於讓一半以上的汽機車持有者面對「被迫換車」的風險。雖然行政院澄清說只要通過檢驗,老車仍可上路,但說服力實在不大,因為結果繫於政府會祭出的標準寬嚴而定,民眾還是擔心不已。

坦白說,如果排放標準持續加嚴,要出廠超過10年以上的汽機車符合新的標準,可能性實在是低,如果要加嚴標準更可能就是趕盡殺絕。對一般民眾而言,一台汽機車用超過10年其實算是「正常使用」,而且用車超過10年者,一個是有錢但「生性惜物」者,再來就是經濟較弱勢,捨不得也沒有那麼多錢,每隔幾年就換新汽機車者。如果要因環保標準交迫換車,前者未必介意亦有能力負擔,後者則可能在以負擔,當然就火大反彈。

再者,過去對老舊車淘汰,多採「利誘」方式─如淘汰二行程機車或超過15年汽機車來換購新車者,會有一定金額的獎勵(或是稱為補貼、退貨物稅等)。但這次空污法方淘汰舊車法令,外界只看到冰冷強硬、先罰款後吊銷執照的規定,而且等於是「溯及既往」。

白話文的說法就是:蔡政府這發機關槍 是一口氣把全台超過半數的汽機車使用者都涵蓋在射程範圍內,而且其中是經濟弱勢的勞工、窮人、年輕人居多哩。政府提高環保標準且溯及既往,如果針對的是營利的公車、大貨車、工廠等,社會的接受度會比較高,但針對一般弱勢民眾,就難被接受了。

如此立法,豈有不引發眾怒的可能?如果修法是讓對超過20年的汽機車加嚴排放標準,情況可能會好一點,一來「掃射範圍」內的民眾變少,二來在社會普遍觀瞻上,超過20年的汽機車也確實夠老、污染也必然較嚴重,要其淘汰退場較有正當性。

而修法中的「抵換」制,官方解釋說是能讓有污染的企業「收購舊車」來抵換,但對民眾而言,大概不會有人覺得會有企業用好的價格來買其舊車吧?反倒是會懷疑當民眾的老舊汽機車被迫不能用後,減少的污染量,正好會讓政府拿去給企業用哩。這其實就是不少人大罵「為了財團壓迫一般百姓」的原因。

再以整體政治社會大環境而言,這2年民眾已經被缺電風險、空污惡化搞得很毛了,但蔡政府的「改善之道」,不是回頭檢討能源政策有誤與否,而是拚命要增加火電(大潭、中火、興達都增加火電機組、深澳電廠還要蓋煤電廠),給予天然氣發電廠「豁免權」,但卻回頭壓迫一般民眾支付更高昂的代價,以環保標準提高方式要民眾汰換10年以上汽機車。

近十多年的低薪問題至今無解,中低收入家庭薪資趨於停滯,最低所得組甚至儲蓄為負值。這項政策要強迫民眾淘汰10年以上舊車,特別是機車族多為勞工、年輕人等經濟弱勢者,網路上那些痛罵官員「坐新車,坐好車」,卻要勞工花錢淘汰舊車者,大概就是這種社會心理背景下的發言。蔡政府官員如此不知民間疾苦、惟理想(或環保意識型態)是問,如此作法,要民眾支持也難;罵聲四起更不意外。

至於未來的實質影響,因為是環保署「得」加嚴10年以上汽機車排放標準,但因影響廣泛、株連過多,屆時恐怕環保署不敢下手,大家就等著看吧。不過,今日蔡政府的罵名已難逃矣。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45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