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日武觀點:我們還要造就多少個周玉蔻?

2022-10-08 06:30

? 人氣

簡單的說,周玉蔻只不過是配合台灣的政治環境,決定實踐藝人李宗盛所著《凡人歌》當中的「道義放兩旁,利字擺中間」罷了,如果機會來臨且自身條件允許,絕對有許多人願意走上這條風光顯赫的成功大道。(資料照,柯承惠攝)

簡單的說,周玉蔻只不過是配合台灣的政治環境,決定實踐藝人李宗盛所著《凡人歌》當中的「道義放兩旁,利字擺中間」罷了,如果機會來臨且自身條件允許,絕對有許多人願意走上這條風光顯赫的成功大道。(資料照,柯承惠攝)

媒體人周玉蔻日前的爭議言行,讓許多人義憤填膺,各種角度的譴責排闥而來,最常見的當然是關於敗壞道德倫理的指責,和對於政治惡鬥的批判。這其中,部分名人和網友甚至呼籲,應該把周玉蔻「趕出媒體圈」。但很遺憾的是,雖然這只是周玉蔻個人的生涯抉擇,但台灣社會的集體造孽,不難看到新的周玉蔻相繼誕生。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兩個不容否認的事實

首先必須對周玉蔻這個人具備正確的基本認識。您可以因為她在媒體前打滾、痛哭、對高官示愛等行為而判定她「很會演」,也就是具備學界所稱的自我檢校(self-monitoring)特質。您也可以根據她對批評者開嗆的「不把你消滅於台灣政壇,我不姓周」,和「一個都不會饒過」等語言,斷定她具有聞過則怒,睚眥必報的自戀(narcissism)傾向。

然而,您絕對不能因為她把慈濟功德會打成「中共同路人」,和無根無據的宣稱晶華誹聞案女主角是某位前中國小姐,就認定她胸無點墨,靠著譁眾取寵來博得「資深媒體人」的地位。因為,她比大多數的同行更聰明,也更努力。

進入博客來網路書店,您可以找到她所撰寫的9本書,其中8本當中的每一本都足以讓台灣的媒體工作者折服,因為標題涵蓋了蔣介石之後的5位總統,以及章亞若、蔣方良、和李登輝夫人這3位第一夫人等級的女性,而且並非自費出版,而是由聯經、時報、和臉譜等著名業者背書。

可想而知,她不但思路嚴謹,文筆流暢,而且深受達官貴人的欣賞與信任,否則不可能寫出長達數十萬字,而且獲得出版商編輯部認可的宮闈秘辛──出版商不可能拿爛書砸自己的金字招牌。

實際上,她從外勤記者轉型為媒體節目主持人之後,許多政治人物都因為宣傳需要而上過她的節目,其中前總統馬英九甚至曾經因為目不轉睛的注視著她,讓網友用「含情脈脈」來起鬨。也正是因為經歷了這段廣受好評的過程,她才會在近日自豪的開嗆說,「所有政壇的傢伙哪個沒有跟我有交情,沒有拍我馬屁過?」

20220925-前總統馬英九出席郭昭巖市議員競選總部成立大會,於會後受訪。(蔡親傑攝)
前總統馬英九。(資料照,蔡親傑攝)

其次必須知道周玉蔻目前選擇的目標閱聽眾(target audience)並不是一般民眾。用商管語言來說就是,她根據台灣政壇和自身狀況的SWOT分析(分析長處、弱點、機會、和威脅),選擇了一個最可能讓自己獲得成功的目標市場(target market),而那個市場並不包括目前疾言厲色譴責她的人。

根據媒體報導,在周玉蔻主持民視的《辣新聞152》政論節目之際,收視率穩定的維持在0.8%左右,以今年6月有線電視共計470萬戶換算,收視戶大約只有3.8萬戶。然而,在YouTube上架的部分,每集點閱人次大致在10幾萬到20幾萬之間,因此其支持者理應在20萬以上。

關鍵在於,這些支持者非常死忠,非周玉蔻不可。在《辣新聞152》改由民視主播蔡佩樺代班主持,並改變討論議題和風格後,收視率和點閱人次隨即大幅下降,部分網友直接表達「我們要蔻蔻姐」,甚至有網友留言宣稱,「第一次看到睡著…蔻蔻姊加油,支持妳,不要向霸凌者屈服」!

而正如一般行業的死忠顧客,這些支持者不但會經常收視或點閱,也會接納周玉蔻的「系列商品」,例如《放言科技傳媒》,另外也會自行將接收到的訊息傳播到社群網站,有如病毒擴散那樣的擴大影響力。因此,根據《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輿情分析系統,在周玉蔻針對晶華誹聞案爆料後,網路負面聲量固然暴增,但正面聲量也強力應戰,大致上始終維持在3比1的水準!

道德的約束力幾乎不存在

根據學界歷年的跨國調查,台灣的集體主義(collectivism)傾向持續偏高,甚至遠高於因為神風特攻隊而被視為高集體主義的日本,意味著台灣人很在乎別人對自己的看法,親友鄰居間的蜚短流長會讓自己深感不安,嚴重時甚至接近於「千夫所指,無疾而死」的地步──在李登輝時代推動修憲時,一位政大教授就因為參與「修出4不像的憲法」而飽嚐同儕白眼,忍不住自嘆「生不如死」!

問題來了。按理來說,周玉蔻對慈濟功德會的語言攻擊,和對那位前中國小姐的霸凌,都應該是「人人喊打」的失德甚至違法行為,為什麼還能夠吸引大量的支持者呢?答案之一在於道德倫理從來不是台灣的強項。

2022026-前中華民國小姐張淑娟26日至台北地檢署對媒體人周玉蔻提告。(柯承惠攝)
前中華民國小姐張淑娟日前至台北地檢署對媒體人周玉蔻提告。(資料照,柯承惠攝)

早年我還是死讀書的書呆子之際,對於媒體上出現的「道德一斤多少錢」深感訝異,隨著見識的增長,才知道那是相當傳神的描述。例如,早年在政壇有「選舉無師傅,有錢就搞定」一說,如今則改為「選舉無師傅,一切靠奧步」,為人師表的教育界有大量違反自己課堂教誨,不在乎被同儕鄙視的「御用學者」,經濟與社會面則先後出現全球第一的「海盜王國」和「詐騙王國」。

許多學者專家的研究和言論也支持這個觀點。例如,社會學者費孝通的差序格局理論,指出華人社會的道德倫理是根據「親疏遠近」來判定,前台大心理系教授黃光國針對馬基維利主義(Machiavellianism)的研究發現,台灣人比美國人更能夠接受漠視道德倫理,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欺騙剝削和操縱奴役其他人。

其實,簡單的對照就可以證明道德倫理在台灣社會的無足輕重──馬英九的「不沾鍋」,因為民眾主觀施政績效不佳而被當成笑話,前新竹市長林智堅遭到「論文雙殺」,卻因為民眾主觀施政績效優異而高調站台助選,沒幾個人想到主觀施政績效只是民眾給出的「印象分數」,基本上都是來自於公關宣傳,包括政敵的反宣傳。

用學術名詞來說,代表台灣民眾對道德倫理看法的倫理氛圍(ethical climate),應該是以自利主義(egoism)為主軸,只有少部分同理心(empathy)較強,能夠設身處地體會受害人感受的人,才會站出來譴責周玉蔻,其他人則維持「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冷漠疏離──有選舉考量者當然例外。

相對的,周玉蔻的支持者則是在利己主義的驅策下,普遍的站出來維護他們的偶像,於是出現這個「20萬狂信徒對戰2千萬散兵,聲量戰成1比3」的荒唐現實。

政黨鬥爭的劣質化

答案之二,也是周玉蔻能夠成為特定族群偶像的關鍵,在於政黨鬥爭劣質化導致的是非不分,而這點同樣是自利主義衍生的後果。

按理,各政黨或候選人應該提出政見,藉由其相對優越性來獲得選民的認同,這也就是學界所說的認知動員(cognitive mobilization),用通俗話來說不妨稱之為「拉高喜愛值」。

然而,無論是中央或地方,施政有其延續性,多屬蕭規曹隨,而且要求選民花費大量時間精力來瞭解政見內容,並比較各政黨或候選人的相對優劣,實際上有其困難。

2022026-媒體人周玉蔻26日遭前中華民國小姐張淑娟按鈴提告。(柯承惠攝)
周玉蔻的支持者則是在利己主義的驅策下,普遍的站出來維護他們的偶像,於是出現這個「20萬狂信徒對戰2千萬散兵,聲量戰成1比3」的荒唐現實。(資料照,柯承惠攝)

因此,各國實務上普遍用特定的價值觀或信念來吸引選民,例如左派或自由派(left/liberals)強調自由平等和改革等等,右派或保守派(right/conservatives)則強調高低有序和傳統等等,這也就是所謂的政治意識形態(political ideology)。

早在半個多世紀以前,美國的研究就確認選民投票時以政黨為首要考慮,較近期的跨國研究顯示,隨著政黨支持程度的差異,有5成到9成多的選票流向自己支持的政黨。宣稱自己沒有支持特定政黨的人稱為獨立選民,但有研究顯示他們多半都支持特定政黨,其投票行為比微弱支持特定政黨的選民更堅定一致。

久而久之,選民與特定政黨建立起心理上的聯結,在認知與情意上都給予較高的評價,形成了所謂的政黨認同(party identification),也稱為黨性(partisanship)。因此,選戰的主軸變成促成支持者站出來投票,也就是學界所說的政黨動員(party mobilization) 。

而在此同時,支持相同政黨的人成為一個隱形的群體,彼此視為自己人,在是非優劣的判斷上給予優惠待遇,形成了內群體偏私(in-group favoritism)現象。支持不同政黨的人則彼此視為外人,而且還是爭奪政治資源的敵人,於是產生不信任、鄙視對方的外群體貶抑(out-group derogation)現象,甚至進一步發展出偏見與敵意──美國的研究顯示,自由派和保守派都同樣的鄙視對方。

這是與勸世名言相反的「寬以待己,嚴以責人」,也就是俗話中的「雙標」。但就是在這種氛圍下,促成了負面競選(negative campaign)的大行其道,各選舉政營爭相攻擊對手的缺失,從個人言行到家族與政黨活動無所不包,可以用「見縫插針」來形容,其目的是導致選民討厭競爭對手,也就是俗稱的「推升仇恨值」。

負面競選具有許多優勢,包括訴求簡單,不像政見那麼複雜,內群體偏私導致支持者很容易相信,而且即使攻擊方式不道德甚或違法,通常也可以獲得支持者的原諒甚或贊同,不支持特定政黨的獨立選民也難免半信半疑等等。美國甚至有研究顯示,政治上的假新聞多半是來自於政黨惡鬥。

在道德約束薄弱之下,台灣早在只有基層選舉的時代,負面選舉就屢見不鮮,因此衍生「18代祖宗都會被挖出來」的俗語,部分無法自辯的參選人甚至被迫到宮廟「斬雞頭」發誓以示清白。

如今,在政黨支持者的擁護下,包括網路在內的各種媒體也出現強烈的政黨支持傾向,在新聞報導和政治評論上都展現出明顯的「雙標」現象,打擊對手的同時也維護自己支持的政黨,同樣也是見縫插針,甚至不惜製造或傳播假新聞,抹紅、抹黑、抹黃等等無所不用其極。

周玉蔻就是在這種環境下,決定從優秀的媒體工作者變身成為特定政黨的打手,而且在同質的媒體人、名嘴、乃至於御用學者為數眾多之下,她必須衝得比別人更猛,罵得比別人更兇,才有可能脫穎而出──日前綠營媒體人管仁健對藝人楊丞琳「海鮮奢侈說」的誇張評論,足以顯示這條路上的競爭有多麼激烈!

因此簡單的說,周玉蔻只不過是配合台灣的政治環境,決定實踐藝人李宗盛所著《凡人歌》當中的「道義放兩旁,利字擺中間」罷了,如果機會來臨且自身條件允許,絕對有許多人願意走上這條風光顯赫的成功大道。

有解嗎?我無奈搖頭。那必須改變台灣社會的倫理氛圍衍生的冷漠疏離,讓敗壞道德倫理的言行消失,必須扭轉民眾對媒體的選擇性暴露,從而抑制媒體的選擇性報導與評論,此外更需要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和檢調等單位的嚴格公正執法,但這些都違反了當事人的意願與利益,因此至少在目前,這些都只是遙不可及的幻想!

*作者為大學退休教師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