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W專訪德國小說家施益堅:台灣人很熱情友善,台灣料理比德國料理好吃很多倍,台灣沒有真正的冬天

2022-10-04 11:00

? 人氣

台灣是一個有多元文化的地方;台灣認同的過程歷經20、30年還在進行中,還在發展中。對我來說,這才是這本小說的重點。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德國之聲:所以這本書是一個尋找「自我認同」、「台灣認同」的過程嗎? 您想表達什麼? 施益堅:如我剛剛所說,台灣認同的問題還在發展中,還沒有具體答案。如果有人說他是台灣人不是中國人,那麼他得先說明什麼是台灣人,什麼是中國人。像您在一開始稱我為十足的德國人,讓我想到那麼十足的台灣人是什麼呢?到底一個祖先從中國來的台灣人是台灣人?還是原住民才是真正的台灣人?

我覺得德國讀者對這個問題無法真正體會,因為很多德國人常常覺得:認同應該是一個單純的東西。目前30%的德國人有移民背景,這些第二代或是第三代移民他們覺得自己是德國人,可是很多原來就住在德國的人並不認同他們是德國人,繼續稱他們是土耳其人或是義大利人。所以我們必須質問「單純認同」的觀點,探討每個國家的認同問題本身的複雜性。其實不只是移民的後代,以前住在東德的德國人,他們沒有搬家,沒有做什麼特別的事,結果他們的國家一夕間消失了;原本住在西德的德國人他們可能無法了解「東德人」的認同問題以及認同問題本身的複雜性。因此我雖然寫的是台灣小說,我其實也在處理德國人關心的議題。

德國之聲:台灣和德國之間有太多的隔閡,在一般德國人不了解台灣的情況下,您如何幫助德國讀者來閱讀這本小說?

施益堅:經過和編輯的討論之後,我們在小說最前面放一個台灣地圖,書的最後面有一個北台灣的局部地圖,明白標示基隆、瑞芳、金瓜石、九份等故事發生的地點;後面有一個角色的名單,特別有些角色在故事發展的過程中改變名字,所以角色名單就變得更為重要。另外還有一個詞彙表,簡單解釋如阿嬤、唉呀這些詞彙的意思,這些加註說明希望可以幫助德國讀者更容易讀懂故事的內容。很多異文化的東西不是一看就懂,但經驗告訴我,實際上存在一種人性的普遍性;比如小說開始的第一個場景是當時8、9歲的小女孩Umeko (中文名字:李靜梅) 像飛一樣的跑去學校,因為學校操場正在舉辦棒球賽,而金瓜石中學棒球隊的先發投手就是她的哥哥,比賽氣氛非常緊張;後來在朗讀會上,多位德國讀者稱:Umeko 看球賽緊張的情緒給他們留下深刻印象。可見德國讀者雖然不懂棒球規則,但他們還是可以感受到這個小女生的緊張情緒。所以重點不是棒球場發生的事,而是主角內心的感受。我覺得情緒的感染在某種程度上還是一種普遍性的東西。我第一部小說《邊境行走》是一個非常德國的故事,故事圍繞著一個德國民俗節慶,也就是每七年舉辦一次的「踏境節」,其中有很多祭典儀式,儀式結束後大家會喝啤酒聊天。我記得在小說中文版即將上市前,我很擔心台灣讀者會對德國的節慶感到陌生,但後來有台灣讀者指出這樣的慶典和台灣的媽祖遶境很相似。因此德國和台灣雖然有很多文化上的隔閡,但也有很多共同點。所以文化差異對我而言是一個挑戰,但不一定是一個阻礙。我自己很喜歡看異文化的作品,我可能無法完全懂故事的內容,但也不是完全不懂。不管是日本人、台灣人、還是德國人,基本上都還是人,大家還是可以感受到對方的憂慮或是擔心,所以文化脈絡的差異其實還是可以跨越的。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