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A專訪電子時報社長:中國半導體「彎道超車」很難,「彎道翻車」機率較高

2022-09-27 18:00

? 人氣

黃欽勇說,IDM業者雖然有自己的工廠,但近年基於技術與生產規模、經營效率等多方面考量,西方世界廠商相互支援、互補有無。英特爾、三星將部分晶片的生產作業外託給台灣聯電,但中國的兩大晶圓代工廠卻深受美國製裁的威脅,只能力保本土的商機,又缺乏頂尖製程,未來前景並不明朗。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前景不明朗

黃欽勇說,不用想著中國半導體會彎道超車台灣,「翻車比超車的機率更高,因為如果你的資源只有人家的一半、三分之一,然後你又想超車,那你就是鋌而走險。」

黃欽勇說,在中芯的營收中,熟成製程的比例很高。55/65奈米製程佔29%,0.15至0.18微米也佔29%,而28與14奈米這兩種中芯最先進的製程,比重增加到15%。但由於缺乏極紫外光(EUA)設備,難以推進7奈米以後的製程,甚至連深紫外光(DUV)的設備都難以擴增,再加上64%仰賴中國本地客戶,這些都是中芯面臨的挑戰。

他並指出,「數據」是二十一世紀的石油,網絡節點越多,可以創造更高的價值。中國用14億人口的手機交錯出來的數據量,足以養活阿里巴巴、騰訊、百度等公司,所以在2008到2018年這10年中國最好的黃金機遇期期間,造就了很多市值3000億至4000億美金的公司。

但就在短短的6、7年之內,中國在全世界的新創獨角獸(Unicorn)公司的比例從最高時的25%下降到15%,幾年內的降幅就達到10%,顯示新創公司在中國經濟成長的動能越來越小,如果再加上「國進民退」,產業壓力將會更大。對一個投資人而言,沒有網絡就沒有國內市場的驅動,就不需要半導體,這將是中國另一個很大的挑戰。

《矽島的危與機—半導體與地緣政治》新書指出,中國半導體業真正離國際市場較近的反而是封測業,台灣業者的全球市佔率已達到53%,中國業者也有25%的實力。2021年全球晶圓代工業者的營收已達到1090億美元,而下游的封測產業也有397億美元的規模。中國廠商如果願意耐心耕耘,也有機會追上領先群。

創造第三戰場

《矽島的危與機—半導體與地緣政治》書裡還提到,台灣台積電的成功經驗,不僅促使英特爾、英飛凌主張美國、歐洲應該要有自己的半導體產業,高盛集團高級主席布蘭克費恩(Lloyd Blankfein)也提出台灣是中國鎖定的目標,過度倚重台灣的生產體係並不是聰明的做法。所以台灣半導體產業既是「護國群山」、是「矽盾」,卻也懷璧其罪,在兩岸特殊的政經環境下,有其脆弱性。

黃欽勇表示,未來世界將以美中主導的國際分工體系為主,意識形態之爭很可能讓所有的廠商被迫選邊站。為了避免成為兩隻大象鬥爭時的草皮,台灣最好的策略就是「創造第三個戰場」,讓美中都需要台灣,而台灣有機會在東南亞與東協國家的新興市場找到更大的發展空間,還能幫助那些國家的經濟發展與增加他們的工作機會,成為一個助攻的角色。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