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日將盡─那些不曾遺忘的人生時刻:《高雄眷村三部曲》選摘(2)

2022-09-20 05:00

? 人氣

跟隨著劉奶奶的回憶之翼,沉澱的時光倒轉至民國38年國民政府撤退至臺灣之際,大批軍人與眷屬無處可棲身的窘境,以致於一棟房舍擠入了三戶人家。物資匱乏,連燒飯都得克難地燒焦煤,燒一頓飯,往往總要弄得灰頭土臉才能完成。然而因為大家能共體時艱,也渡過了最艱難的歲月。〈陳景深03〉與〈陳景琛04〉述及民國38年劉奶奶產下第一個孩子,是個男孩,助產士到家中助產,之後陸續有了三個女兒。劉奶奶的家庭在臺灣開枝散葉,第二代、第三代的子孫合計有11人。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在〈陳景琛05〉中,劉奶奶自述她的家庭背景,老家在湖南郴州,家境優渥,由於祖父為虔誠的基督徒,所以她與哥哥、姊姊均就讀於教會學校。對日抗戰開打後,她與姊姊為了就學撤退至貴州,學習斷斷續續,劉奶奶一心想當護士報效國家,輾轉幾次考試後,考上四川重慶南岸仁濟醫院附設的高級護士學校。民國33 年經朋友介紹認識從緬甸作戰返國休假的劉文美,經書信聯繫,兩人私訂終身,在劉奶奶護士學校畢業後即訂婚,但因為戰亂,並未宴請親友,僅由劉文美登報周知大眾。直到民國37年(劉奶奶二十六歲)才在臺灣宴客結婚。劉奶奶自述:

我很慶幸我逃過了日本人的暴行,也很慶幸到了臺灣,留在大陸一定是不好受的。

劉奶奶在大陸時並未學習過烹飪,所幸劉爺爺請了一位家鄉的大姐一起來臺,協助照料家務。劉奶奶也向左鄰右舍學習大江南北的菜餚,每逢過年過節,劉爺爺總邀軍中袍澤到家裡團聚,稍解他們心中思鄉之苦。劉奶奶本有機會到小學任教,但她為了能專心照顧四個孩子,選擇做一個專職的母親,四個孩子也漸漸成家立業。一如許多來臺的外省人,無親人支持、無祖產、無祖墳的劉奶奶一家,與眷村裡的鄰居、同袍間形成了緊密如親人的關係,而黃埔新村也成為久經戰亂、顛沛流離的眷戶在臺灣的家園,也是劉奶奶魂牽夢縈的畢生記憶的所在。

在〈陳景琛07〉中,繼而敘述為能安居於黃埔新村,民國75年前後,黃埔新村的眷戶為改善居住的條件,紛紛投注經費修繕房舍,整頓已興建超過40年的日式房舍,劉家也花費了60萬修繕房舍。劉奶奶強調這筆經費足足可在村外買上一戶房子。劉奶奶表示:

先生覺得如此一來,下半輩子可以住得好些。整修時仍維持原來日式房子的格局,地板與隔間都沒有變動,外觀也沒有太大改變。

彌足珍貴的是,不管外牆的砌磚高度與房舍的樣式都仍大體維持當初日本人興建時的樣貌,使後人得以一窺當年這批日式官舍大致的原貌。劉奶奶進而感嘆道:「算起來,連民國40年出生的大女兒都已經在這兒住了六十四年呀。」連在臺灣出生的眷村第二代都已居住了超過六十年了,忽忽悠悠的一甲子的歲月中無數可細數的往事,如俄國導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在生平力作《雕刻時光》中所論:

時間與記憶彼此融合—彷彿「在一定的意義上,過去遠比現在真實,或者說,無論如何都比現在來得安定不變。當下一閃而逝,宛若從指尖滑落的細紗,只能在回憶中獲得物質重量。」

*作者為國際知名中生代影像藝術家,現任國立高雄大學工藝與創意設計學系副教授。本文節錄自作者作品《高雄眷村三部曲:侯淑姿眷村女性影像書寫論述集》,典藏藝術出版授權刊登。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