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麗莎白二世:幾乎從不失誤、為國家服務直到最後一刻,她的治世之道與傳奇成就

2022-09-09 15:01

? 人氣

英國女王伊麗莎白與王夫菲利普,攝於1953年(AP)

英國女王伊麗莎白與王夫菲利普,攝於1953年(AP)

英國伊麗莎白二世女王1926年4月21日出生時,她的祖父喬治五世國王統治著地球四分之一的人口。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到她於9月8日離世的96個年歲裡,全世界發生翻天覆地變化,而英國失去了帝國地位,至少打過7場大戰,還經歷社會主義政府、嚴重罷工、失控的通貨膨脹和世紀瘟疫。在位70年的伊麗莎白二世(Elizabeth II),在近一個世紀的動盪中,代表著與日不落帝國歷史的聯繫,也是變化萬千時代裡不變與安定的象徵。

儘管她體現明顯過時、傳統的價值觀,但仍成功將英國君主制保存在國家集體認同的核心。她的聲望也深植於民心,在位的最後幾年支持率一直穩定於70%左右,遠高於西方世界任何當選的政治領導人。

值得注意的是,伊麗莎白二世幾乎沒有失誤地服務人民直到最後一刻,她的恪盡職守、波瀾不驚,反而加強而非削弱王室,這也許是她最大的成就和遺產。

相較於歐洲大多數君主制國家所經歷的王室成員縮減,英國王室大家庭繼續生活在童話般的輝煌宮殿和城堡內,他們的婚禮或重要節日、儀式,排場之盛大是現代任何君主國家都無法比擬的。但伊麗莎白二世的尊榮高貴並沒有使她疏遠人民,反倒維護了君主制傳統上的神秘感。

2015年6月24日,盛裝出席國宴的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美聯社)
2015年6月24日,盛裝出席國宴的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美聯社)

盡責但保持距離的政治平衡之術

伊麗莎白二世登上王位時,王室雖不再具備實權,但她始終盡責地給予國家領導人適當協助。70年來的每個星期,她都會接見首相,耐心傾聽首相的煩惱,給予一些建議、鼓勵和警告。

英國廣播公司(BBC)指出,所有覲見女王的政客都受益於其豐富經驗,和對英國與世界歷史的看法,而且她不會為任何個人原因遊說,或試圖以某種方式影響政府。首相完全不必擔心告訴她的國家大事會外洩,她是他們唯一可以自由交談且真正了解國家運作的人物。對於因政治局勢而戰戰兢兢的首相來說,與女王的會面是一種解脫。

「他們向我傾訴或告訴我發生了什麼事,」伊麗莎白二世曾說,「如果他們有任何問題,我有時也可以通過這種方式提供幫助。我認為……我就像某個人的海綿一樣。」

伊麗莎白二世身體力行地關心著她的國家。1970年代初期,女王私人秘書估計,她每天都要花3個小時閱讀外交部電報、國會議程報告、部長備忘錄和內閣會議記錄。她記得讀過的文件內容,在交談中透露出的記憶力與無所不知,讓首相們措手不及。「我很驚訝,」1957年至1963年出任首相的麥克米倫(Harold Macmillan)寫道,「女王陛下掌握了消息和電報發送的所有細節。」

1985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與現任首相柴契爾夫人以及5位前任首相(AP)
1985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與現任首相柴契爾夫人以及5位前任首相(AP)

作為國家的虛位元首,她的工作有時必須拋下個人情感,配合英國政府的政策,與政治外交掛勾,為英國與其他國家的和平、和解帶來貢獻。

她於1965年訪問德國,標誌德國戰後被國際排斥的難堪結束。1994年,她前往終結冷戰的俄羅斯訪問,將末代沙皇的可怕遭遇拋在腦後。女王丈夫菲利普(Prince Philip)是俄羅斯羅曼諾夫王朝的後裔,曾提供DNA樣本,以證明1991年從俄羅斯東部挖出的骨骼是被謀殺的皇室成員。

2012年,她帶著溫暖微笑與北愛爾蘭新芬黨的麥金尼斯(Martin McGuinness)握手,擱置1979年蒙巴頓勳爵(Lord Louis Mountbatten,她的遠房表弟)遭「愛爾蘭共和軍」刺殺的悲劇。麥吉尼斯曾是「愛爾蘭共和軍」參謀長,帶領北愛激進分子以恐怖攻擊、暗殺等暴力手段追求獨立。在1969年到2001年期間,北愛總共有3523人死於反對英國統治的暴力衝突中。

伊麗莎白二世還是百年來第一位訪問愛爾蘭共和國的英國君主。2011年,在為期4天的國事訪問中,女王沒有逃避歷史責任,在都柏林的紀念花園裡,向那些為愛爾蘭獨立而犧牲的烈士獻上花圈,並向反抗英國統治的男男女女致意。晚餐時,她用愛爾蘭語開場,幾乎贏得每一個愛爾蘭人的心,以完美言行幫助英國掃除幾個世紀以來帶給鄰國的敵意和不信任。

2000年4月17日,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在溫莎堡接待來訪的俄羅斯總統普京。(美聯社)
2000年4月17日,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在溫莎堡接待來訪的俄羅斯總統普京。(美聯社)

處變不驚,挺過王室聲譽危機

有時儘管盡了最大努力仍會陷入困境。伊麗莎白二世不是絕情的母親,但是一位遙遠的母親。她自25歲承接王室重擔,也非常認真處理公務,許多有關孩子的決定都交給菲利普親王。她相信婚姻,這是基於她對基督教信仰與社會文明的理解,她曾說:「離婚和分居是當今社會一些最黑暗罪惡的根源。」

1992,她的二子安德魯王子(Prince Andrew)與妻子分居,安妮長公主(Princess Anne)和丈夫離婚,長子查爾斯王子(Prince Charles)和黛安娜王妃(Princess Diana)分居,《黛安娜:她的真實故事》首次出版,查爾斯王子和情人卡蜜拉(Camilla)的藕斷絲連讓輿論譁然。

女王的4個孩子中有3個以離婚收場,報章媒體以煽動性王室醜聞當頭條新聞,公眾質疑行為不端的王室成員能否享有免稅地位和納稅人的血汗錢;在評論欄目中,出現對女王的直接批評,以及對君主制未來改革的思考。

她說這是最「可怕的一年」,讓她更心力交瘁的是溫莎城堡發生火災,急需龐大修繕費用。一個月內,女王為了平息眾怒,宣布繳交稅金給英國政府,並開放另一處官邸白金漢宮給公眾參觀,以支付城堡的鉅額修復費。這是英國王室形象聲譽最受損的時刻,突顯君主與臣民關係的轉變。

1992年末,女王即位40周年的演講非常出色,她坦誠地表達自己的困境,懇求國民體諒。她說:「我有時想知道,後代將如何判斷這動盪一年的大事件。毫無疑問,批評對公眾人物和機構是有益的,任何機構——城市、君主制等等——都不該期望能不受忠誠支持者的審查,更不用說那些不支持它的人了……但我敢說,歷史最終會比一些當代評論採取稍微溫和的觀點。」

英國女王伊麗莎白1972年的全家福(AP)
英國女王伊麗莎白1972年的全家福(AP)

1997年,戴安娜死於車禍意外,整個國家陷入前所未有的哀痛,白金漢宮按照傳統不降旗,但輿論譴責王室冷待王妃逝世,頭條新聞要求女王哀悼「我們的女王在哪?皇家旗在哪?」女王最初5天選擇留在蘇格蘭巴爾莫勒爾莊園(Balmoral),保護與安慰年幼的威廉和哈利。她確信,心碎孫子對祖母的需求大於人民對女王的需求。

這次女王錯了,當她匆匆趕回白金漢宮,發現宮殿周圍被民眾帶來的鮮花淹沒。一位前王室官員告訴一位傳記作者說:「當時我們一點都沒有信心,女王下車時不會受到噓聲和嘲諷。」

女王並不喜歡直播,也不願在公共場合表達脆弱情緒,這是王室代際傳統。但在了解大眾情緒之後,她屈服於幕僚建議,罕見發布全國直播演講。儘管準備時間匆忙,但這場演說完美無瑕,她以一位祖母與女王的身分說道:「幾天來我們都在幫助威廉和哈利接受這巨大的喪母之痛,我們和他們同感悲痛……我相信我們能從黛安娜的一生,從她辭世後人們對此的特殊與感人反應中吸取教訓。我和各位一樣深深懷念著她。」

這場演講成功消弭了批評,把女王和王室從危機中拉出來。長期批評英國王室的歷史學家格里格(John Grigg)也稱讚這是「女王最好的演講之一」,並說女王「穩定了局勢」。

1995年,已與查爾斯王子分居的黛安娜王妃在BBC專訪中說:「這段婚姻有三個人。」(AP)
1995年,已與查爾斯王子分居的黛安娜王妃在BBC專訪中說:「這段婚姻有三個人。」(AP)

她用一生把自己活成英國最佳典範

1947年4月,當時的伊麗莎白公主在21歲生日那天從開普敦向整個大英聯邦發表廣播演說:「我宣布,將奉獻生命,無論長短,竭誠為諸位服務。」

伊麗莎白二世年紀輕輕就成為女王,世人在她登基之前,對她的性格和言論知之甚少,此後幾十年,她也鮮少在公共場合談論私事,媒體蓬勃發展時代,也未接受過採訪。

女王認為她的工作和生活是一體的,而公開談論私人感受不是她的職責。只有一兩次,她被拍到與值得信賴的朋友「交談」,但說的都是一些毫無爭議的話題,比如皇家珠寶系列。她的話容易被擴大聯想與過度解讀,因此她總是小心翼翼。只有很偶爾的時刻,與她關係密切的人會透露她獨特的幽默感和對事物的洞察力。

她生長在一個不覺得有必要分享自我感受的家族,國家會改變,而她永遠不會變。「我是堅守標準的最後堡壘,」她曾經說過。

2021年10月19日,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在全球投資峰會上向來賓致意。左為時任英國首相強森。(美聯社)
2021年10月19日,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在全球投資峰會上向來賓致意。左為時任英國首相強森。(美聯社)

BBC王室事務記者戴蒙德(Jonny Dymond)評價,女王是君主制受到英國人熱愛的主因,她能做到這一點是因為,她的性格反映了英國人認為討喜的民族個性:謙虛、不抱怨、節儉、聰明、明智、腳踏實地、不挑剔、幽默感、開心就開懷大笑、不輕易發怒並且總是彬彬有禮。

穿戴各種色彩鮮豔的外套和手提包,帶著招牌微笑走過花園派對、船舶下水,牌匾揭幕、植樹活動、啟用典禮等一年至少300多個公開活動,女王的個人魅力早已擴及全世界。截至2018年,英國6600萬人口中有31%表示曾親眼見過他們的君主。在位期間,她到過117個國家進行260多次正式訪問,她的臉不僅出現在英國的郵票和鈔票上,而且出現在至少15個其他國家,包括加拿大、澳洲和紐西蘭。

戴蒙德認為,她以一生詮釋君王角色與生活,把自己活成了當代英國人的最佳典範,這便是她這一生的貢獻與成就。

喜歡這篇文章嗎?

蔡娪嫣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