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蔚然專文:政客與嘮叨老人好好說話的指南與戒條

2022-09-16 05:50

? 人氣

中文修飾詞「很」讓我摸不透。根據字典,「很」意指「甚、非常,表示程度高」。我有個壞習慣,常常「很」來「很」去,只覺得說起來順口。例如前兩段這句: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不知一般作家如何,我需要。

我原本寫「不知一般作家如何,我很需要」,但念及懷特的叮嚀,便仔細斟酌我需要寫作指南的程度,最後決定自己程度尚可,只是「需要」,因此拿掉「很」。又如前一段落括弧裡:

引言這句即「用動詞和名詞造句」很好的示範。

若改為:

這句即「用動詞和名詞造句」好的示範。

會不會讓讀者有所期待,以為於後將列舉壞的示範?應該不至於,我想;這個疑慮顯然來自我對某些用語的制式反應。但考慮之後,還是把「很」留下,因為該句精彩程度值得一個「很」。試看底下用法:

He is very tall.

「他很高」,沒問題。若換成“He is tall”,中文該如何表達?

他高。

文法沒錯,但極少見過如此惜字如金。我們通常說:

他個子高。

他長得高。

單獨「他高」實在罕見,總得配上別的字眼,如「他高我矮」或「他高個屁」。假設不遠處有名男子身材不是很高但還算高,我突然跟身旁的人說「他高」,對方的反應想必是「誰?高什麼?」。我們通常說「她很美」、「她算美」、「她長得美」,或者「她美我醜」、「因為她美」。無前言後語的「她美」就是怪,令人有一股補上「得冒泡」的衝動。愚意以為,中文裡「很」並非全都為了強調程度,也就是說「他很高」、「她很美」在韻律上解決了「他高」、「她美」的突兀感。

肯定強過否定

英文有個說法叫「話語痙攣」(verbal tics),意指人們言談時不假思索便不斷重複的字眼。例如每講幾句便說「你懂我意思吧」(或台語「你聽有沒」),此為上了年紀常犯的毛病。或如名嘴濫用的「所謂」與「老實講」。這些名嘴似乎什麼都不相信,任何名詞都加上「所謂」—「所謂的車禍」、「所謂的死人」—即便車禍不假、真有人罹難。同時,不斷強調「老實說」分明意味他們大半沒說真話。以前電視常出現一位頂著教授光環的名嘴,動不動便說「所以我常說」,看得我常在心裡對他說「既然常說就說點別的吧」。搭計程車時難免遇到愛發議論的運將,最常聽聞口頭禪「講一句更歹聽的」,我每次都「啊?剛才說的還不夠難聽嗎?」。

我有個朋友,此君對別人話語的反應一向以「不」打前鋒。讚美他「昨天表現不錯喔」,他說「不,我的表現其實不錯」;批評他「昨天情緒有點失控喔」,他說「不,我真的很火大」。我說「雨下得真大」,反射回來的是「不,超大」,害我不得不思索「真大」與「超大」的區別。為何認同對方的意見卻總以否定回應,這個言語痙攣值得分析,可惜並非本文重點,有機會再聊。(簡單解釋:此人過於自我中心,凡事只有他說的算數。)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