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旺集瓷傳承家業、傳承鶯歌的未來

2015-03-27 14:01

? 人氣

以陶瓷聞名的鶯歌,隨著工廠外移,中國大陸、越南市場低價競爭,鶯歌的窯場剩不到10家。由第四代接手的新旺集瓷,以一款熱銷的變色杯突圍,昔日窯場變身為結合展售、體驗的複合式空間,為鶯歌陶瓷打造了有別以往的全新風貌。

走進門市,空間裡瀰漫著一股濃郁的烘焙香氣,色彩繽紛的杯盤、以台灣景點為意象的馬克杯、茶具、陶瓷雕塑,彷彿藝術品般分區陳列。再往裡走,中島料理台正在製作餅乾,陶藝教室裡民眾則在體驗捏陶的樂趣。這裡不是誠品書店又新開的文創空間,而是新旺集瓷位於鶯歌老街的旗艦店。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是阿公那時候留下來的泥漿槽。」新旺集瓷營運長許世鋼指著地板上的玻璃說。新旺集瓷的「新旺」,正是許世鋼祖父的名字。這個由舊廠房改建的門市空間,地板上有三塊玻璃,底下分別是深度達3.8公尺的泥漿攪拌槽、儲水槽和沉澱槽,讓人不禁遙想鶯歌陶瓷業的昔日風華。

mud(圖/新旺.集瓷The Shu's Pottery/集瓷 Cocera臉書)
營運長許世鋼的阿公留下的泥漿槽(圖/新旺.集瓷The Shu's Pottery/集瓷 Cocera臉書)

鶯歌因為南邊尖山堆所產的黑土和附近的永昌赤土,造就了當地陶瓷產業的興盛。1950年代的全盛時期,鶯歌陶瓷廠多達500家以上,有6、7成居民都靠陶瓷吃飯。新旺集瓷從曾祖父那代開始從事窯業,第二代搭上了經濟起飛的順風車,從飯碗轉型金鋼磚、瓷磚等建材生產,在1990年代到達頂峰,到了第三代更是獲獎不斷。

為尋根而自創品牌

然而就和其他傳統產業一樣,全球化的競爭是鶯歌陶瓷必須面對的宿命,後來因為原料都從中國進口、燃料成本提高,加上中國、越南工廠的低價競爭,許世鋼的父親也先後到中國、菲律賓設廠。可是到外地設廠的優勢並沒有維持太久,新旺的生產線開始延伸到家用產品,生產與瓷磚形狀相近的大小烤盤。接觸外銷市場後,許世鋼發現新旺過去生產規格單一化的產品,競爭力不比專做家用產品的廠商,成本優勢也不如周遭的中國廠,於是建議父親結束中國的生產線。

真正觸動許世鋼自創品牌的,還是尋根的念頭。2003、2004年許世鋼回到台灣,發展觀光將近10年的鶯歌老街,因為中國貨充斥遇到瓶頸,「很多朋友說鶯歌老街都是中國貨,我才發現原來自己對鶯歌陶瓷的背景文化、發展歷程並不了解,包括自己家從事陶瓷業原來已經這麼久,可是從來沒有人去說關於鶯歌陶瓷的故事。」許世鋼說服父親將陶瓷廠改建成陶藝教室、博物館,以寓教於樂的方式傳承在地文化,拉近民眾與陶瓷的距離,也嘗試開發一些特色商品,一邊摸索一邊前進。

新旺集瓷的陶藝教室,讓學員體驗DIY的樂趣(圖/)
新旺集瓷的陶藝教室,讓學員體驗DIY的樂趣(圖/新旺.集瓷The Shu's Pottery/集瓷 Cocera臉書)

許世鋼以「集瓷」自創品牌,希望匯集陶瓷愛好者、設計師,透過設計與創新,融合在地的台灣元素,為鶯歌陶瓷帶來新氣象。目前在鶯歌門市裡,除了集瓷品牌的商品,也販售其他品牌、陶藝家的作品,挑選的都是台灣品牌、台灣製造的陶製品,現在比重約為3:7,許世鋼希望未來能提升到自創品牌與其他品牌的比例各半。近來新旺也嘗試和新竄起的陶藝家開發聯名商品,透過舉辦展覽了解市場反應,再從中挑選較受消費者歡迎的作品進行生產。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