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建得觀點:今年是能否遏止氣候變遷的關鍵年——迎向巴黎氣候協定新樂章

2018-06-17 06:20

? 人氣

除了從能源供給端來努力外,國際社會同樣重視主要工業國家在能源消費費端,其排碳密集度與與人均排碳量的持續改善。畢竟唯有自國家整體產業的排碳效益或人均使用狀況來著手,才是最接近全民減碳的衡平作為。目前一如我國環保署參酌IEA之資料所作如下表所示分析,G20 國家的排碳密集度表現正持續進步中,台灣亦然。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WTFlaFUUUUUUU—圖七:我國燃料燃燒排放二氧化碳排放指標跨國比較。(取自行政院環保署)
我國燃料燃燒排放二氧化碳排放指標跨國比較。(取自行政院環保署)

依據這個統計,環保署指出:「我國2015年能源使用CO2排放總量為249.4百萬公噸,占全球排放總量的0.77%,全球排名第21位;每人平均排放量為10.65公噸,全球排名第19位,碳排放密集度為0.25公斤CO2/美元,全球排名第53位,低於與我國產業結構相似的國家,例如韓國、日本及中國大陸。」

此外,依據環保署亦指出:「我國化石燃料燃燒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自西元2008年出現1990年以來首度負成長後,近年來排放量大致呈現持平趨勢,2015年排放量較2014年減少約0.21%,仍低於2007年高峰值;二氧化碳排放密集度(每單位國內生產毛額GDP 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則自2007年的0.0204 kg CO2/元降至2015年的0.0160 kg CO2/元。」(註8)

整體來看,工業國家在此方面的發展,是持續而穩定的,而台灣亦然。故此,若要論及進步的深度減碳,尋求所謂的負排碳技術(Negative Emission Technology)助力也再次受到重視

(四)促進淨負全球排碳情境(To Promote Net-negative Global Emissions)

自工研院整理自Nature climate change, Betting on negative emissions(2014)的研究指出:人類活動是全球暖化的主導原因,而按照目前的活動發展趨勢,未來30年將耗盡維持穩定氣候在相對安全水平所需的全球碳預算 (carbon budget) 。是以除了上述提及的幾大方向外,聯合國跨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 (IPCC),在探討如何達到巴黎協定目標經濟之最佳路徑的116個氣候模型中,有101個模型將「負排放技術」(negative-emissions technology) 納入假設情境中,換言之,除了過去慣常以節制人類行為為主的氣候策略外,訴諸土地、海洋及生態體系固碳或吸附能力的「負排放技術」,如碳補存(carbon capture & storage; CCS)已被認為同樣至關重要。準此,IPCC將於今年9月間提出海洋及土地之報告,而一般所稱之負排放技術包括了下表所示有助於2100年減碳潛力之技術項目: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