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青龍觀點:大學百病叢生,何止抄襲重症!

2022-08-22 06:50

? 人氣

大學百病叢生,何止論文抄襲。圖為111學年度大學入學分科測驗在各地考場舉行。(柯承惠攝)

大學百病叢生,何止論文抄襲。圖為111學年度大學入學分科測驗在各地考場舉行。(柯承惠攝)

2022台灣的縣市長選舉年,各黨精挑細選、損益評估,甚至不惜軟硬兼施、大幅調整人事,如此機關算盡,為的就是在這次選舉中獲勝,以利於在下一波的總統大選預先安插好各縣市的抬轎首長,並確保各黨在台灣政治利益版圖上的永續持股。一切安排妥當,蓄勢待發,未等選舉起跑號誌槍響,所有候選人早就已經在各自選區勤走基層、鞏固椿腳、營造形象,就怕一不小心就輸在起跑線上。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誰知,7月5日國民黨籍台北市議員王鴻薇召開記者會,指控民進黨籍桃園市長候選人林智堅的中華大學碩士論文涉嫌抄襲,然後緊跟著媒體人黃揚明和台大退休教授杜震華等人,指控林智堅在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的碩士論文也涉嫌抄襲同所研究生余正煌的碩士論文。7月6日,台北市議員徐巧芯正式向台大發函具名檢舉林智堅論文涉嫌抄襲余正煌論文。消息一經傳出,震動政壇與學術圈,在各大媒體上引發正反不同意見的大論戰,尤其林智堅向來形象良好,係民進黨在此次各縣市長候選人當中,深具指標性的人物之一。

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馬上在7月17日組成學術倫理審定委員會,經過比對確認抄襲,並於8月9日召開記者會,宣布:林智堅抄襲余正煌的碩士論文情節嚴重,撤銷林智堅在國家發展研究所的碩士學位。同日,國家圖書館依違反學術倫理案件處理,下架林智堅的台大碩士紙本及電子論文。有意思的是,台大學術倫理審定結果宣告後次日,民進黨召開中執會,身兼黨主席的蔡英文總統表示:「我們願意相信林智堅沒有抄襲,支持他繼續努力」,並下令全體黨公職團結一致,相信自己的同志。不過,蔡總統的宣示似乎並沒有獲得民進黨多數同志的支持,引發民進黨內部各種不同的聲浪。最後林智堅在8月12日參加完臨時選對會後,突然召開記者會宣佈退出選舉。至此,喧騰一時的林智堅論文門風波,隨著他主動宣佈退出桃園市長選舉而告一段落。

但是真的已經完全落幕了嗎?且不說選舉仍在進行中,多少人還企盼著利用這次論文門事件大做政治文章以圖選舉效益,而且,這對台灣學術圈的論文造假與高等教育的黑箱內幕而言,根本還僅是冰山一角,完全還沒有觸及真正的問題核心。

20220812-桃園縣長候選人林智堅對退出選舉召開記者會說明。(蔡親傑攝)
林智堅退選,論文風暴告一段落。(蔡親傑攝)

因為我們第一時間想到的是:若林智堅不是參選桃園市長,那麼這椿論文門是否壓根就不會出現?相信大家應該還記得2020年國民黨籍高雄市候選人李眉蓁,她也是在宣布參選後才被爆出她在中山大學的碩士論文抄襲,一本已經畢業12年的碩士論文因為它的作者投入選舉而開始被詳細檢視。同樣的道理,如果林智堅沒有投入選戰,那麼他的這本碩士論文,極可能還穩穩當當地躺在國家圖書館裡啊!可是,從李眉蓁到林智堅的論文門,筆者實在不敢想像:到底還有多少本涉及抄襲或造假的博碩士論文,仍然穩妥地安置在國家圖書館裡?難道隨著李眉蓁棄選、林智堅退選之後,台灣所有的博碩士論文都沒有問題了嗎?或是未來再也不會有類似的論文抄襲事件發生了嗎?

再者,既然這是政治鬥爭所掀起的論文門爭議,那麼,一定還會有些人不想就此罷休,即使林智堅已經宣布退選,但是他們必定還想從這個論文門事件裡再榨取更多的政治利益出來。雖然我們常把「政治歸政治、學術歸學術」這句話掛嘴邊,但是事實上,台灣政治與學術的勾連狀態,就如同歹戲拖棚般地糾纒不清。由政治鬥爭開啟的論文門事件,表面上好像是隨著政治上的損益算計所做出的退選策略而暫告停損。但是,論文就是學術研究啊,那些在學術圈裡備受尊榮的「研究自主」、「價值中立」、「追求真理」的傳統,難道都只是口號與標語而已嗎?在這次論文門事件中,所有「挺堅」或「倒堅」的兩派人馬中,各自都有不少本身就是平常無涉政治的學術人,難道這兩派學術人的學術標準竟然不一樣嗎?那過去所有的研究論文與學術活動,難道都只是為了包裝不同主觀立場的研究假象嗎?

其實,從李眉蓁到林智堅的論文門事件,看在熟知台灣學術界內幕的人眼中,早就是見怪不怪的常態了。從2018年教育部的統計看來,在2014-2018四年當中就有27所大專校院共37案的碩士學位遭到撤銷,其中約四成六是因論文抄襲,在職專班就占了一半,而且還不乏台大、清華等名校。這已經不是用「純屬個案」就能解釋的了。請看,目前枱面上的諸多政治人物,如陳菊、蘇嘉全、邱志偉、黃天牧、郝建生、許榮淑、黃昭順、趙天麟、林益世、曹桓榮、侯彩鳳、江玲君、朱挺玗、李喬如、李世斌……等人(還真的是族繁不及備戴),幾乎都是透過這樣相同的管道取得博碩士學位。顯然,利用各大學(多數為私立大學,但也不乏國立大學,甚至頂尖大學)來漂白學歷的政治人物,早就有如過江之鯽,而且還不分藍、綠,各黨政治人物都很熱衷此道啊。

高雄市議員李眉蓁2020年代表國民黨參選高雄市長補選時,曾爆發論文抄襲爭議。(徐炳文攝)
高雄市議員李眉蓁2020年代表國民黨參選高雄市長補選時,曾爆發論文抄襲爭議。(徐炳文攝)

讓政治歸政治、學術歸學術,真的有那麼難嗎?其實,政治人物的形象或名聲不是應該由他的施政或問政的成效來展現嗎?所以政治人物應該全心專注他的心力在其政治工作上才對啊,但是為什麼政治人物總是那麼熱衷於「洗學歷」?非得還要想盡辦法弄到大學文憑、碩士學歷或博士頭銜呢?難道這僅僅只是華人文化「唯有讀書高」的文憑主義作祟嗎?還是政治人物到大學去洗學歷有什麼我們一般人想不到的好處?如同法國社會學家傅柯(Michel Foucault, 1926-1984)在《規訓與懲罰》一書所談到的「知識/權力」,權力與知識的關係,就像是樹幹與樹根,有了知識樹根的養分,權力樹幹才能茁壯,至於其他的人事或人世諸現象,不過就從樹幹分支出來的樹枝而已。顯然台灣的政治人物們非常了解知識作為權力來源的理論,致使多數政治人物在取得政治權力之後,還是會想辦法回頭為自己的權力找尋知識源頭。

或許有讀者會笑著說:用傅柯的理論來解釋政治人物的知識權力結構,會不會太抬舉這些政治人物了?莫說讀者不相信,就連筆者自己也不認為他們有這麼聰明。因為,如果他們真的這麼聰明,那麼論文就不必抄襲和造假了啊!

可是,我們也不能低估了政治人物的權謀啊,雖然他們不一定能真正擁有知識,但他們卻非常清楚這些知識在誰手裡。顯然,政治人物到大學去漂白學歷,不僅有利於他們的政治形象與聲望,還可以找尋大學端的學術資源作為他們在政治鬥爭上的籌碼,甚至收買大學的專業學術人才作為他們在政治角力上的背書工具。於是,這就形成了目前台灣學術界最嚴重的問題──透過政治人物的中介,他們把產官學勾結而成為一個牢不可破的利益共同體,甚至型塑出一條龍式的鏈結系統,以「學而優則仕」及「仕而優則學」的美名,建造出這條雙向互通的利益輸送帶(例如,大學學者被借調去當官,以及官員退休後到大學任教)。

讀者或許也會與筆者產生相同的疑問:不是都說大學裡人才濟濟、多的是聰明才智之士嗎?這麼多的聰明人怎麼會被上述這些政治人物牽著鼻子走?

20220809-台大社科院長蘇宏達9日針對畢業生論文涉及抄襲的學術倫理案召開記者會,經審定委員會認定林智堅先生抄襲余生碩士論文情節嚴重,建議撤銷林智堅碩士學位。(顏麟宇攝)
台大社科院長蘇宏達針對畢業生論文涉及抄襲的學術倫理案召開記者會,經審定委員會認定林智堅先生抄襲余生碩士論文情節嚴重,建議撤銷林智堅碩士學位。其他政治人物的論文呢?(顏麟宇攝)

為什麼台灣現在的各大學會淪為這些政治人物洗學歷、產官學勾連、學術資源籌碼、甚至以專業知識為其施政成果背書的工具呢?有道是「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大學之所以在今日會淪為政治人物們的傀儡螟蛉,究其根源,其實是因為台灣的大學系統早就已然沈淪多時了,當然也就不免落入政治人物的操弄擺佈啊。請看當前台灣的大學環境:

從私立大學的面向看,早在104年3月27日時任教育部政務次長的陳德華就說:至117學年度為止,台灣的大一新生的會比現在減少9萬1千多人,估算到時將有60所大學校院倒閉,以及近2萬名的大學專任教師失業。言猶在耳,各私立大學尚未等到117學年度倒閉潮到來,卻早已為了求生存而亂象叢生了,有私校董事會掏空校產或轉賣給更惡劣的秃鷹財團、或透過人力仲介集團控制與剝削外籍學生以填補招生空缺、為申請教育部各項大型計畫不惜造假成果資料、以評鑑之名壓迫校內教職員生進行血汗勞動、甚至販售假學歷、製造假論文的學術弊案……等不一而足。為此,國內知名導演李惠仁特地拍攝了一部《上學去》紀錄片,詳實地記錄了這些亂象。

另從公立大學的面向看,台灣在教育資源日漸短缺的國家政策下(歐美國家的高等教育經費通常不會小於該國GDP的1%,但台灣卻只有0.39%),搞得公立大學也得開始搶百大、開公司、搞關係、拉贊助……,於是論文造假事件頻傳、大開碩士在職班或EMBA的學歷方便之門、向各類利益團體募款而允諾的學術對價關係、更不用說學官兩棲的龐大利益共同體了。後來乾脆讓公立大學自己開公司賺錢,這就是2018年教育部提案增修大學法38條-1「國立大學為管理及充分運用學校之相關科學技術研究發展成果,得以自籌收入設立學校百分之百持有股份之研發成果管理公司」。這根本就是用納稅人的錢反過來與民爭利再賺納稅人的錢一樣的「無本生意」

上述種種大學沈淪的亂象,其關鍵何在?這是因為大學早就失去了學術自主的獨立性、也忘了學術發展的本質在於追求真理。如今台灣的大學,早已沈溺在功利社會的各種資本遊戲中了。作為一個本應獨立於任何世俗利益價值之外的學術殿堂,一旦開始對經費、資源、生存、招生、KPI、以及各種實質利益「有所求」,當然就有了枷鎖、束縛與顧忌,不再是以真理為唯一目標那般地義無反顧。就像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 1874-1965)在《人性枷鎖》中所說的:人類生命中的各種枷鎖向來都是來自人性裡那些永不止息的慾望。於是,被利用、被工具化、在各種利害關係之間患得患失、輾轉不已、翻騰糾結、徹夜難眠,為的不就是這些渴求而不可得的慾望嗎?大學的沈淪,不就是為了這些利益糾葛而自縛手腳嗎?大學,早就忘了「何謂大學?」了,大學裡的袞袞教授諸公們,也早就忘了韋伯(Maximilian Karl Emil Weber, 1864-1920)所說的「學術作為一種志業」的理想了。這就是台灣的高等教育正逐漸商品化而走向「低級教育」的沈淪過程。試想,台灣近二十年來的高教沈淪現象,哪一樣不是跟「大學商品化」有關聯?這跟美國學者崔西∙麥克米蘭∙卡敦(Tressie McMillan Cottom)在《低級教育》(Lower Education)書中所說的「企業化營利學院」(for-profit college)的狀況一模一樣。無怪乎政治人物的黑手能趁勢介入大學校園,攪動風雲、操弄情勢了!

怎麼辦?台灣的大學教育與學術研究還有救嗎?台灣高等教育崩壞已久,其實已經沒有什麼一步到位的解救捷徑了,那些競爭型的學術計畫只會造成各大學之間的惡性競爭,教育職業化或國際化之類的虛假目標也只是像放煙火般短暫璀璨效果而已,唯有一步步紮實的回歸學術本質,才是根本之道。

那麼,大學老師在課堂上應該教些什麼呢?老師在課堂上必須摒除個人主觀的成見,客觀地介紹各種不同的知識理論、研究方法和學術信念,仔細對比這些不同立場的學術主張,分析鑑別這些學術研究成果的前提假設、推論方法及適用範圍,然後在這些基礎上,讓學術本身自主地開展出它各種可能的面貌和結果,即使它最後的結論與研究者或教學者原本的預期不盡相同,也必須尊重這是學術自主的結果(研究成果或學習結果),而不是「先射箭,再畫靶」操弄研究結果來符合自己的預期。

但是,現在的學術活動卻似乎離這樣的理想愈來愈遠了。林智堅論文門事件,明顯可以看出:不同的政治立場,竟然可以對同樣的研究論文內容產生出不同的學術解釋。難怪過去這幾十年來台灣學術的發展,常常會因著研究者不同的宗教信仰、政治立場、商業利益、門閥派別、或個人心證,而有諸多各種花樣百出的學術爭議!例如國內學者畢恆達在<當學術研究為偏見服務:產製反同論文的各個環節出了什麼差錯?>一文中,就直接指出某一本碩士論文的研究者,藉由研究執行過程(從研究設計、方法與統計、論文寫作與文獻引用等)中曲解與濫用理論的適切度,而讓學術成為替研究者主觀偏見擦脂抹粉,替既得利益者維繫權力、製造壓迫與歧視的工具。

可見學術研究與教學的嚴謹性,在目前各大學的師生之間尚有許多誤用與曲解之處,更不用說在大學行政體系裡,所謂校務會議、校長遴選、教師評鑑……等各種大學自治項目,表面上看似都遵循《大學法》的大學自治精神在進行,但這些會議或程序卻可能早就淪為上述公、私大學在求生存、搶資源、爭排名的過程,變相成為人性諸般慾望與意識型態的慘烈戰場了。

回歸本文主題,林智堅的論文門會不會是壓垮台灣學術的最後一根稻草?筆者不知,但可以確定的是,台灣的學術發展與大學教育早已自甘墮落、腐朽不堪,所不知者,乃台灣的學術發展與大學教育是否已經沈淪至最谷底了?若是,那麼林智堅論文門案就是讓我們痛定思痛,思考如何從谷底翻轉上揚的契機;若非,那麼林智堅論文門案,也不過又是另一個學術繼續沈淪的佐證案例而已,真正的谷底根本還沒到。二者差別的關鍵在於:我們從林智堅論文門的事件中,看到的是這冰山一角下方那盤根錯節、利益糾葛的系統結構?還是僅僅又將之視為一個政治鬥爭下的利益衝突和妥協過程,而完全無視於這一角之下那龐大的冰山組織?

很不幸地,筆者從目前隨著林智堅退選而逐漸冷卻的學術檢討熱潮看來,台灣的學術景況仍屬後者,谷底之感慨云云,恐怕還言之過早!(哀哉,台灣的學術沈淪何時才能到底啊!)

*作者為南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