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公民社會,天色漸漸光?

2015-03-26 05:20

? 人氣

生活即政治,政治改革從日常實踐開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如果,社會中的多數人,依然每天走進枉顧消費者與勞動權益的便利超商買早餐、買咖啡,又走進剝削供應者、提供毫無營養價值的跨國速食店享用「銅板美食」,下班後先走進由血汗農地與工廠生產的快速時尚品牌店,購買好幾件其實都穿不到兩次的衣服,再和朋友約在不顧食材品質、勞動權益與尊嚴的連鎖餐廳聚會;通勤時滑手機只會玩遊戲、看新聞也只是看看娛樂新聞,看到正經文超過兩行就視而不見;限水?限不到我都沒差;核能?如果電價要漲,當然不能反對;社會住宅?沒差,不要蓋在我家旁邊就好;臺獨?統一?九二共識?干我屁事! ...... 。最後,高舉雙手歡呼「小確幸」,蔣公銅像拆不拆、路上的街友和移工從哪來,都不比週末去哪吃下午茶來得重要。

如果,社會中的多數人,不去思考跨國企業是如何對待供應鏈上的每位工人與環境;不願思考大型企業如何毀滅了在地、友善環境的生產者與天然資源;不正視社會的權力與階級結構,如何製造出性別、族群、經濟機會的差異;而當多數人的消費行為,還停留在「便宜、方便」的層次,或只是跟隨品牌,任憑廣告操縱,而不去思考消費的必要性、公益性;而當多數人還是無法理性地主張各自的政治立場,思辨臺灣在亞太與全球的地位與定位時,真的,我們離真正的公民社會,還差得遠。

這不是反商,而是要重新省思為商的意義與道德高度。當然,你可以認同 Milton Friedman 所說「企業唯一的責任就是為股東創造最大價值」,但是, 也是 Friedman 所力主的新自由主義以及後續的種種政策,造成了網路泡沫、房地產泡沫以及金融危機。況且,價值是什麼?是誰的價值?如果把股東 (shareholder) 變成利害關係人 (stakeholder) ,我們又該如何審視商業行為的尺度? Michael Porter 的共創價值說 (Creating Shared Values) 、早已倡議多年的企業社會責任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綠色會計 (Green Accounting) 等等來自商學領域的反思,又該如何落實於多數企業的運作當中?而更重要的商業倫理 (Business Ethics) ,又該如何成為多數企業經營者與員工的核心價值?臺灣商學院竟然都沒有開設商業倫理的課程,Why? 商業運作,也不脫離所處的政治、社會脈絡,在思考區域整合、國際合作的同時,能不能多一些非經濟面的考量?例如,臺灣已有接近百萬的移工及其第二代,除了將移工視為補充勞動力、視「新台灣之子」為弱勢族群之外,能不能有更多的可能?

生活、消費、商業行為都是公民意識應該介入的場域,更別說政治、社會領域的議題了。唯有當越多的市民/人民開始反思自己的生活及消費行為、對商業、政治與社會的認知與想像,公民社會才有完備的可能。而標榜第三勢力的新興政團、政黨,抑或是希冀在一年後的大選再下一城的民進黨,在高舉「新經濟」、「新政治」、「新社會」或是「創新」、「就業」、「平等」的同時,能否啟蒙、引領市民/人民走出「小確幸舒適圈」,理性思辨公共議題、打造公民社會,才是這些政黨能否永續經營的關鍵。

*作者臺大商學所畢,現任職於「人生百味」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