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封鎖戰8》台灣存糧能吃多久?糧食自給率僅3成 最缺的是這幾項

2022-08-19 08:50

? 人氣

玉米、糧食。(美聯社)
台灣大學農經系榮譽教授林國慶指出,台灣的小麥、大豆自給率不到1%、玉米也只有3%。(資料照,美聯社)

台灣僅稻米公糧儲備法制化 學者籲強化應變法源

林國慶在2011年時曾模擬「非常時期」的最低糧食需求,當台灣無法由國外進口糧食,或是可供進口比例大幅下降時,在勞動力與水源無虞的狀況下,可以透過稻米與地瓜的糧食組合,滿足台灣民眾每日所需的2000大卡熱量。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除此之外,農委會在2016年起提出的「大糧倉計畫」,目標是2020年雜糧栽種要達10萬公頃,但至今種植面積僅超過7萬公頃,尚未達標。陳吉仲多次強調國際雜糧價格上漲正是擴大栽種時機,會檢討推廣狀況,也為了台灣的糧食自給率做準備。

台灣的糧食存量看似能因應非常時期的變動,但林國慶提醒,台灣的《糧食管理法》目前僅有稻米公糧儲備法制化,政府應強化非常時期的糧食安全應變法源,應針對緊急增加儲備標準、緊急進口糧食與防範國內糧食流出等機制加強規範,平時也應強化模擬演練,確保非常時期的糧食安全。

同是台大農經系榮譽教授的吳榮杰就曾撰文建議糧食安全政策,他在文中舉例,非常時期的人力調派與糧食配給都必須在平時規劃與準備,甚至在危機發生時必須將休耕地、公園綠地、高爾夫球場改變用途,進行有計畫的農作墾殖。

長期而言,林國慶則呼籲,台灣的農地面積持續減少,應透過國土計畫保障農地空間,改善農業勞動力缺工、老化的問題,才能在非常時期緊急動員人力、使用農地種植作物,以維持國人生活所需。

高管處採精準農業灌溉措施,不但能配合作物生長調節,還能節約用水,避免浪費。(圖/徐炳文攝)
台灣的農地面積持續減少,應透過國土計畫保障農地空間,改善農業勞動力缺工。(資料照,徐炳文攝)

農委會公糧庫存環境遭監院糾正 7年後履勘仍有待加強

除了擴大耕種與採購,中研院經濟所研究員張靜貞表示,國際上不只以糧食自給率作為糧食安全的指標,應同時包括供應、消費、穩定與永續等4大面向,台灣除了要檢討糧食大量仰賴進口的問題,也應該解決安全庫存與生產過剩的困境。

張靜貞指出,台灣稻米生產過剩,在固定收購稻米為公糧的狀況下,經常面臨儲存空間不足、儲存環境不佳的問題,向農民收購的公糧容易變質,最後變成飼料米出清。台灣有8成的公糧都採用常溫平倉儲存,也就是一袋一袋堆置室內,相較之下日本已經以低溫、筒倉的方式儲存。

監察院曾在2012年指出,農委會農糧署的公糧儲放環境有待改善,多個農會倉庫的抓鼠、捕鳥設施不盡完整;而至2019年再度履勘時「仍可於部分民間倉庫觀察到陳放條件有待加強」,包括蛛網密布、隨意擺放與超過3年的問題。

農糧署副署長蘇茂祥表示,目前低溫筒倉比率已經達到10%,農委會將一處一處逐步改善。張靜貞則建議,若能透過最新的技術將稻米加工成即食品,不僅可以延長保存期限,也可以變成緊急物資,有效存放公糧。

本篇文章共 2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195

喜歡這篇文章嗎?

李佳穎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