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米亞和科索沃為什麼不一樣?《帝國解體與自由的堡壘》選摘(1)

2022-08-17 05:10

? 人氣

俄羅斯併吞克里米亞3周年,烏克蘭民眾與克里米亞韃靼人走上街頭示威。(資料照,美聯社)

俄羅斯併吞克里米亞3周年,烏克蘭民眾與克里米亞韃靼人走上街頭示威。(資料照,美聯社)

很多人,包括俄國和普丁自己,把西方國家對科索沃公投獨立給予承認作為例子,論證克里米亞(和以後頓巴斯的傀儡共和國)公投是合法合理的,否則就是西方國家的「雙重標準」。中文圈子裡面占輿論主流的官方傳媒基於傳統的親俄反美思維,也以此為俄國辯護。這多少能夠迷惑一些對科索沃和克里米亞以及國際法不了解的人。認為憑什麼「美國可以支持科索沃獨立,俄羅斯就不可以支持克里米亞獨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個說法完全站不住腳。然而,從表面上看,國際社會在2010年承認科索沃在2008年宣布的獨立,和俄羅斯承認克里米亞的獨立,確實有表面上的相似,都是一個主權國家的一部分通過公投而作出「獨立」的決定。於是有必要專門分析一下,為什麼科索沃和克里米亞是不同的?為什麼表面上的相似掩蓋了它們之間內裡的本質不同。

為此,我先簡單回顧一下科索沃的獨立過程。

科索沃地圖。(wikipedia/public domain)
科索沃緊鄰阿爾巴尼亞(資料照,wikipedia/public domain)

南斯拉夫是一戰之後才建立起的國家。在1910年前,以阿爾巴尼亞人為主的科索沃是鄂圖曼帝國的領土。巴爾幹戰爭中,塞爾維亞從鄂圖曼手里奪得科索沃。一戰後,巴黎條約把其他原屬奧匈帝國的民族的土地作為戰利品給了以塞爾維亞人為主導的南斯拉夫。在兩戰之間,塞爾維亞人對科索沃進行「殖民統治」,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地把阿族人遷出祖居的科索沃和把大量的塞爾維亞人遷入科索沃,這引起科索沃人民的反對。

這個「殖民」的稱呼不是我發明的,也不是西方人硬套上去的,而是在當年南斯拉夫的法令中就是這麼稱呼的(Decree on the Colonization of the Southern Provinces of Yugoslavia和Decree on the Colonization of the Southern Regions)。因此,從科索沃的政治地位來看,一開始科索沃就被視為塞爾維亞的殖民地。

這種殖民進程因為二戰的關係才告一段落。但是這已經相當大地改變了科索沃的人口分布,盡管阿族還是大多數。很大程度由於殖民統治給科索沃人口所出現的變化,科索沃在戰後沒有取得和其他少數民族一樣獲得加盟共和國的地位,而僅僅是塞爾維亞的一個自治省,其自治程度甚至比另一個自治省還要低。

1989年之後,南斯拉夫解體,各少數民族紛紛取得獨立。科索沃也在1991年宣布獨立。要注意的是,在這時,僅有阿爾巴尼亞承認科索沃獨立。西方國家並不承認科索沃的獨立。這時在科索沃開始發生要求獨立的阿族人和塞爾維亞軍隊與武裝的衝突。在98-99年前後,科索沃開始發生廣泛的人道主義危機,特別是出現大規模的難民潮和塞爾維亞政府對阿族人的非法大屠殺(記錄在案的有22次)。而在米諾舍維奇的拒絕下,西方社會的政治解決的努力宣告失敗。人道主義危機的誕生以及和平政治解決的失敗是北約最終決定軍事干預的主要原因。

1999年,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案1244號(United Nations Security Council Resolution 1244) ,根據第11項e款,科索沃的未來地位將通過政治和平解決,而且規定在科索沃成立聯合國臨時自治區,而北約則承擔維和義務(Rambouillet Agreement )。這個決議獲得包括俄羅斯在內的14個理事國的讚同,唯一投棄權票的是中國,南斯拉夫也接受了這個決議。這個決議案表明,科索沃在聯合國的決議中是有權獨立的。

2006年,聯合國特使經過詳細調查和評估提出最終解決科索沃地位的報告,建議科索沃成立一個留在塞爾維亞中的高度自治的政治實體(但不是獨立)。這個聯合國建議取得了大部分國家的支持,唯有俄羅斯和塞爾維亞極力反對,中國也反對。為此,報告一再修改讓步以滿足俄羅斯的要求,但最終並沒有得到一致的意見。在這種情況下,2008年科索沃宣告獨立。這個獨立得到108個聯合國成員國的承認,占聯合國成員的大多數(56%),並在2010年的國際法庭中裁決合法 。

從科索沃獨立和克里米亞獨立相比,我們可以發現幾個重要的不同。

第一,民族因素。科索沃是塞爾維亞在1912年從土耳其人搶來的殖民地。其原居民阿爾巴尼亞人不是斯拉夫人,和塞爾維亞人沒有任何歷史淵源。即便經過塞爾維亞的殖民地化運動,阿爾巴尼亞人還是占人口大多數,而且保持了原有的民族認同。

在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之前,這裡本來是韃靼人的領地。韃靼人是突厥人的一支,和土耳其人以及中國的維吾爾族是同宗。在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之後,俄羅斯人才開始進入這個地區。但是俄羅斯人徹底成為這個地區的大多數還要得益於在二戰後期,史達林強行沒收所有韃靼人的財產,並把這裡的所有的韃靼人一下子遷往中亞地區並關入勞改營中強制勞動(主要是烏茲別克)。這個反人類罪行讓超過20萬韃靼人在惡劣的條件之下被迫離鄉別井,在途中和其後幾年間接近一半的人因為疾病和饑餓死於萬里之外的異鄉。於是本土的韃靼人一下子在克里米亞完全消失,取而代之的就是大量湧入的俄羅斯人。直到蘇聯解體之後,小部分韃靼人才開始從中亞回遷到自己的故鄉,但人口比例已經無法和以前相提並論了。

2014年2月,克里米亞舉行公投前夕,親俄的克里米亞民眾站在蘇聯時期的坦克上,揮舞俄國國旗與代表克里米亞的旗子(美聯社)
2014年2月,克里米亞舉行公投前夕,親俄的克里米亞民眾站在蘇聯時期的坦克上,揮舞俄國國旗與代表克里米亞的旗子(資料照,美聯社)

因此,如果把歷史因素考慮進去。克里米亞的人口構成現狀完全是蘇聯時期的俄羅斯人所一手造成的。且不論這在當代(發生在1944年)屬於反人類的種族清洗罪行,僅僅從誰應該決定克里米亞的命運這點來說,現有的民族組成顯然不能作為決定克里米亞命運的依據。

因此,克里米亞的前途並不應該僅僅由現在的居民決定,克里米亞在這個時刻搞獨立也是缺乏理據的。克里米亞的前途應該在局勢穩定後,由原居民後裔和現在的居民通過協商而決定。

第二,歷史和法理因素。在歷史上,在被塞爾維亞人通過戰爭的方式搶過來後到 90年代之前,阿裔一直沒有能夠表達自己的意願。根據聯合國非殖民地化的精神,作為殖民地的科索沃原居民有權決定自己的前途。在獨立運動興起之後到宣布獨立前,阿族人沒有和塞爾維亞人達成任何的協議。

克里米亞本身不是通過殖民地的方式被烏克蘭占有的(要算的話殖民地原居民是韃靼人),而是在20世紀50年代在蘇聯的統治下,被俄羅斯人赫魯雪夫從俄羅斯劃給了烏克蘭。這種轉移是和平的,也是合法的。在烏克蘭獨立後,克里米亞曾經爭取過獨立,但是很快和烏克蘭政府達成協議,以自治共和國的身分留在烏克蘭內。在克里米亞議會自己訂立的憲法中,第一條就規定: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是烏克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因此,克里米亞屬於烏克蘭是一個和平而合法的過程,是克里米亞和烏克蘭中央政府達成的協議的規定,也是克里米亞憲法的規定。克里米亞獨立既不符合聯合國的非殖民地化的精神,也違反了違反了它和烏克蘭達成的協議和自己的憲法。

第三,國際法方面。科索沃的2008年的獨立雖然沒有取得所有國家的共識,但是在聯合國1244號決議中,已經為科索沃未來可能的獨立留下法理依據。而這個決議是在包括俄羅斯在內的安理會中以14票讚成1票棄權的絕大多數通過的。西方國家在2008年支持科索沃獨立並沒有違反國際條約。

克里米亞則不同,烏克蘭的領土完整受到國際條約的保護。在1994年的《布達佩斯安全保障備忘錄》(Budapest Memorandum on Security Assurance)中規定烏克蘭同意放棄核武,而其他各國(美國、英國和俄羅斯)承認並確保「烏克蘭在現有領土上的獨立和主權」,「避免使用武力威脅烏克蘭」。烏克蘭放棄核武是以美俄英各國承諾烏克蘭的安全保障為交換條件的。烏克蘭遵守承諾放棄了核武,俄羅斯就有義務根據條約,尊重烏克蘭的領土完整。美英也對烏克蘭的安全與完整負有責任。俄羅斯對烏克蘭的侵略公然違反了自己所簽訂的條約。

中國對烏克蘭也有國際條約方面的義務,2013年,中烏簽訂《關於進一步深化戰略夥伴關係的聯合聲明》,裡面規定:「雙方強調,在涉及國家主權、統一和領土完整的問題上相互堅定支持是兩國戰略夥伴關係的重要內容。雙方相互堅定支持對方根據本國國情選擇的發展道路,支持對方為維護國家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保障政治社會穩定,發展民族經濟所做的努力。」

因此,俄羅斯支持的克里米亞的獨立違反了國際條約,是不合法的。

第四,軍事干預。北約對科索沃的軍事介入是在科索沃出現人道主義危機之後的事,而這種危機通過政治方法無法和平解決。聯合國憲章第47條規定在這種情況之下,國際社會有權使用一切必要的手段去阻止。

而在克里米亞,既沒有出現人道主義危機,也沒有烏克蘭中央政府企圖改變克里米亞的現狀,也沒有俄裔利益受到損害的例子。俄羅斯的出兵除了侵略之外並無任何理由。所謂要保護俄裔,只是俄羅斯憑空想像出來的借口。

第五,和平努力。在北約軍事干預科索沃之前,和平解決始終是北約的第一選擇,軍事介入只是在和平解決的政治手段無效之後的最後選擇。

在克里米亞事件中,在俄羅斯入侵之前根本沒有任何值得一提的「事件」發生,即使有這個「事件」,俄羅斯也沒有嘗試從政治和外交方面出發去解決,而是直接採用軍事介入的方式。這違反了聯合國以和平方式解決爭端的原則(聯合國憲章第二條)。

第六,國際共識的努力。在整個科索沃獨立的過程中,尤其是所有關鍵的步驟中包括出兵和決定政治前途,西方社會都是採用了一切努力以圖取得廣泛的國際共識。最值得指出的是,盡管科索沃獨立問題在90年代初就開始,但是直到2008年之前,西方社會都不支持科索沃獨立。在這漫長的18年過程中,歐盟美國和北約都盡最大努力去推動科索沃在高度自治的情況下留在塞爾維亞(南斯拉夫)的方案。

但是在克里米亞事件中,幾乎沒有一個國家支持俄羅斯,就連中國也沒有明確支持克里米亞獨立。俄羅斯也沒有任何努力取得國際共識。俄羅斯的行動完全是單邊主義的。

第七,政治前途。科索沃人民的意願是獨立,西方社會支持這種民族自決的獨立,而從來沒有把科索沃吞併的野心。

俄羅斯軍事干涉烏克蘭和支持克里米亞的唯一原因就是想把克里米亞占為己有,是違反國際法的吞併他國領土的行為。最顯而易見的,这个所谓的「独立公投」根本就没有「独立」的选项,不是歸俄,就是歸烏。克里米亞總理根據公投贊成「歸俄」的結果,宣布「克里米亞獨立」,連自己也違反了公投決議。

第八,程序。科索沃人民從爭取獨立到最後獨立,一共用了18年時間。在1999年由聯合國接管後,也有9年時間讓人民充分表達自己的意願,這種意願是經過深思熟慮而不受外力干預的。科索沃人民最後做出國家獨立的決定,是充分反映了她們的意願。

而克里米亞從俄羅斯入侵到提出要獨立,再到公投,用了僅僅不到20天的時間。而公投標的,從獨立立即轉到加入俄國。在俄羅斯軍事占領下,又如此倉促的「公投」,根本無法讓克里米亞各種人有充分的時間和不受脅迫的環境去表達、思考和爭論自己的意願。這種所謂公投,不可避免地淪為政客玩弄「法制」的手段,亦不可避免地淪為一個作為反面教材。

通過以上八點分析可知,我們可以看到科索沃和克里米亞有本質的不同。盡管從政治學理論上說,克里米亞獨立所隱含的地區自決原則有一定的正確性,但毫無疑問,科索沃並不是克里米亞的先例。

《帝國解體與自由的堡壘》立體書封(八旗文化)
《帝國解體與自由的堡壘》立體書封(八旗文化)

*作者為旅美學者,維吉尼亞大學哲學博士,時事評論、歷史評論和科學評論散見多家媒體。本文選自作者新著《帝國解體與自由的堡壘:烏克蘭抗俄戰爭的歷史源起、地緣政治與正義之辯》(八旗文化)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