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風泊客觀點:寫自己的冒險故事,小心端菜

2022-08-11 05:30

? 人氣

台灣登山家曾格爾以無氧方式成功登上海拔8611公尺的世界第二高峰K2,打破世界紀錄,也是台灣第一人。(取自曾格爾臉書)

台灣登山家曾格爾以無氧方式成功登上海拔8611公尺的世界第二高峰K2,打破世界紀錄,也是台灣第一人。(取自曾格爾臉書)

2022年7月22日,史上第一次,有臺灣人登上世界第二高峰K2。一週後的7月29日,第二名臺灣人也隨後登頂。全世界僅有14座海拔超越八千米的山頭,其中死亡率與攀登難度最高的一座,就是高度排名第二的K2。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經由二十世紀前仆後繼的探索,人類已成功站上所有的八千米雪峰,登山也早已從純粹的冒險,變成一項老少咸宜的活動與成熟產業。無論是我們平常能接觸到的高山百岳,或世界級的八千米攀登,都有「自組隊」與「商業團」兩種模式,前者通常以自身能力與技術為憑藉,解決大部分的問題;後者則較為依賴嚮導、協作的服務,基本上只要專心行進、登頂即可。

冒險的層面與等級

自媒體當道的時代,人人有機會在拿手領域發光發熱,產生影響力,而要讓自己的聲音被聽見,重實力也重行銷。不過,同個領域內,總有不少人都在做類似的事情,因此有多少能力、做多少事、說多少話,都需要經過評估。

一般來說,冒險除了親力親為,還會伴隨「突破自我極限」、「承擔一定風險」,以及「付出一定代價」等特性。在宣傳上,甚至是尋求贊助上,則勢必會面臨「含金量」的差別,例如「晚餐後騎河濱」與「一日雙塔」,或「爬合歡山」與「中央山脈大縱走」,在程度上顯然不在同個水平,所以「端出什麼菜」、「和誰比較」、「講話可以多大聲」絕對是自媒體經營者必須學習的課題。

兩位登頂K2的臺灣人,曾格爾與「三條魚」詹喬愉,在臺灣登山界都是頗富盛名的人物,各有擁護者,筆者盡量以客觀事實進行正面論述。以首登的曾格爾來說,擁有許多登山人沒有的雄厚背景,還願意踏出舒適圈,投資「爬完14座八千米高峰」這種相對艱困的挑戰,花費大量時間、資金訓練自己,最後以較為困難的「無氧」(不使用氧氣輔助)方式完成攻頂。雖然消息指出她是以商業隊伍為基礎,且較為依賴雪巴嚮導,但筆者看過她接受國內知名教練指導的消息,代表曾確實在這個夢想下過功夫。一週後緊接著登頂的三條魚,則本來就是熟稔技術攀登、擁有山搜背景的登山家,以自組隊伍與技術攀登的模式登上絕頂。

詹喬愉挑戰K2。(取自詹喬愉Instagram,詹喬愉-三條魚FishTri)
詹喬愉挑戰K2。(取自詹喬愉Instagram,詹喬愉-三條魚FishTri)

誠然,「參加商業團爬八千」其實就是將國內登山團雇請嚮導爬百岳的模式,搬上聖母峰等山頭,對全世界的有錢人來說並不罕見,也造成國內登山圈對於曾格爾能如此快速攻略八千米山頭(俗稱「刷八千」),產生不少疑惑與爭議。畢竟這可能和許多人想像中的冒險有所出入,也是為何採取自組隊、技術攀登的三條魚,以及五月初無氧登頂世界第三高峰,目前努力復健中的登山家呂忠翰,「撿山頭」的速度雖然比較慢,仍以實力派形象擄獲許多粉絲的原因。

不要停止想像、停止冒險

因此回到「端出什麼菜」、「和誰比較」的問題。就個人層面而言,無論是何種冒險,只要能突破自己、寫下感動的故事,都是值得掌聲鼓勵的,但拉大範圍來看,這樣的成就卻也可能微不足道。多年的戶外冒險經驗中,筆者最大的體悟就是「生不逢時」——看得到、想得到的地方和路線,幾乎都有所記錄。臺灣在八千米世界的探索,某種程度也是生不逢時,許多我們挑戰中的成就,幾乎都有人做過了,只是我們起步得晚,對這方面不熟而已。

所以我們就不再冒險了嗎?

再回到最初的定義,只要是「突破極限」、「承擔風險」、「付出代價」都可以算是一種冒險,只是講者如何講故事、聽眾如何聽故事,才是檢驗心態是否成熟的關鍵。做任何事都有菜鳥時期,先從模仿開始並不可恥,但光是模仿還無法產生突破性的進步,因此必須想著「下一步在哪」。

臺灣在八千米或極地的遠征與開拓上並非要角,但國內仍有一群不畏艱難的冒險家,想方設法先趕上世界的腳步,無論以何種方法,我們都必須為這些開路先鋒致上崇高的敬意。披荊斬棘的時代已經過去,我們能做的就是迎頭趕上,並以此基礎疊加出自己的路。無論是自給自足的遠征隊,或積極地開闢新路線、使用新方法、創下最短時間紀錄,都是國內冒險家們還能著墨的層面。

期待臺灣在海內外冒險上,持續後繼有人。

*作者為戶外運動部落客,本文原刊《奔騰思潮》,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