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佩洛西匆訪臺灣,美、臺、中皆受其累

2022-08-09 06:00

? 人氣

中國大陸面對裴洛西訪臺,反應「恰到好處」,卻惹來國內壓力和國際挑釁。早在裴洛西猶豫訪臺前,《環球時報》前總編輯胡錫進建議解放軍「伴飛」和「擊落」裴洛西專機,成功讓廣大市民泛起敢於「亮劍」的躁動,將輿論推至風口浪尖。結果,中國大陸深思熟慮後,並沒有衝動發起軍事衝突,而是透過軍事演訓、貿易制裁和外交抗議等回應,表達對裴洛西訪臺的不滿,持續向美國和臺灣施壓。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然而,在日漸激化的民族主義者面前,這一系列措施卻略顯「雞肋」,高漲的情緒在國內形成政治壓力和壓縮輿論空間,躁動者除因精神內耗遭到冷嘲熱諷外,亦增加決策層不必要的政治成本,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不得不以「相信中國人民是理性愛國」打起漂亮的圓場。德國鐵血宰相俾斯麥曾說,國家是時間河流上的行船,目前觀察,中國大陸最缺乏的是全面成為高科技強國抗衡美國、擁有「均勢外交」籌碼的時間,故一再忍讓美國的外交挑釁,而民族主義者似乎未認識這要點。再者,中國大陸的回應或助長西方國家以外交訪臺的「灰色地帶」挑戰其底線。

《衛報》於2022年8月1日報導英國下議院將於同年11月或12月訪問臺灣,表達對臺灣的「支持」。英國與美國形影不離,裴洛西安全「達陣」臺灣,或對英國作出示範,隨之對「一個中國原則」陽奉陰違,增加英國與中國大陸的矛盾,更為其他國家產生多米諾骨牌效應(Domino effect),以訪問臺灣投石問路,作為大國博弈中政治取向的表態,勢必在外交上更孤立中國大陸。七大工業國組織(G7)更異口同聲指責中國大陸的回應「導致不必要的升級」,中國大陸隨即慣性以八國聯軍之役的歷史記憶反駁,但往往不被民主國家理解,相反會被解讀為「中國威脅論」的護航。裴洛西訪臺刺激國際挑釁中國大陸,政治操作陸續有來。

由是觀之,美國習以為常將地區矛盾升級,用以強化個人歷史定位,達到選舉目的。裴洛西訪臺只是激化臺灣問題的導火線之一,對美國而言,此舉除加劇美中矛盾外,亦使銳意在美國與中國大陸之間取得微妙平衡的亞太盟友處於尷尬;對臺灣而言,中國大陸的制裁限制島內的發展,以及加劇尖銳的意識形態矛盾;對中國大陸而言,對外界挑戰「領土主權」的忍讓漸至臨界點,民族主義的軌跡逐漸偏離,陸續的國際外交挑釁更使全球格局趨兩極化。

*作者為香港城市智庫成員、立法會議員助理、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社會科學碩士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