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勞基法一修再修,過勞真的有解嗎?

2022-08-07 06:00

? 人氣

時代力量立法院黨團於7月5日召開「公務員拒絕過勞,言論自由要保障,政府別一再跳票」記者會  , 立委王婉瑜(左二)、 邱顯智 (中)、 陳椒樺(右二)出席 。(資料照,柯承惠攝)

時代力量立法院黨團於7月5日召開「公務員拒絕過勞,言論自由要保障,政府別一再跳票」記者會 , 立委王婉瑜(左二)、 邱顯智 (中)、 陳椒樺(右二)出席 。(資料照,柯承惠攝)

壹、過勞概念

許多工業化國家一直存在工時爭議,從國際文獻中發現每週工作時間超過48小時者約佔世界工人的 22%,尤其工業化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實際工作時間差異仍然很大,沒有任何明顯減少工作時間的跡象(ILO,2007),而且職業原因於循環系統疾病之貢獻度高達 23%(ILO,2005)。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過勞」(Overwork),最早在日本20世紀60年代出現,當時有一家最大的報紙公司,一位29歲男性員工,在海外運輸部服務,工作期間突然中風死亡,但被歸因為社會上勞動者個人體質問題。1980年後因爆發泡沫經濟窘境,該公司有多位高職位的年輕行政人員無病猝死,始被稱為「過勞死」(柯木興、 翁月雪,2009)。

歐美學者認為「過勞」(Overwork)與「工作時間」具有直接因果關係,更是勞工的疲勞蓄積與超時及超強度的勞動所造成。換言之,勞動時間是過度勞動的核心,因為過度加班加點會引發猝死。通說認為過勞(Overwork)是一種感覺疲勞的心理狀態,該心理狀態危害身體健康,即因壓力引起的心臟病發作,或是長期疲倦所導致的中風致死。美國「科學」(Science)期刊也證實,輪班休息時間若不足11小時,必與人體生理時鐘相逆,使注意力和健康下滑。相對地,企業人力成本若頻繁因過勞而耗損,將使雇主損失生產力,進而危害企業競爭力。

貳、過勞現況

根據國際勞動統計資料,台灣2020年總工時為2021小時,在主要調查的40國家中,排名第四,僅次於新加坡、哥倫比亞及墨西哥。雖然整體工時較2019年下降,但主要原因來自於COVID-19疫情之影響,並非全來自勞動條件的改善。

有研究顯示(辛炳隆、葉婉榆,2013),運輸業的職場過勞狀況比一般勞工高出甚多。2017年2月13日蝶戀花遊覽車翻車事故,造成33人不幸死亡,引發社會輿論的關注,致駕駛長疲勞駕駛的問題浮上檯面。同年12月26日台鐵傳出列車長連上6天班後驟逝,產業工會以排班不合理及休息不足而發動春節集體休假。2018年桃園機場亞通客運駕駛長,於載客途中腦中風成了植物人,台北地院追查發現案發前4個月該員多次連續上班,最長連續上班33天,每月平均加班更高於80小時,這些案例促使社會更重視駕駛長過勞問題,超時與超強度的勞動問題應該從體制面被解決,《勞動基準法》的確不斷針對工時及加班問題持續修正,但勞工工時過長致過勞問題真的被解決了嗎?

報載2020年北部曾有縣市公布12家客運勞檢結果,針對客運駕駛長勞動條件及職場健康保護進行調查,發現12家客運業者全數違法。也有許多業者面臨競爭,只能削價因應,以節省人力成本,致低薪結構更嚴重,勞工只能靠加班換取足夠的薪水,惡性循環的結果,低薪及過勞問題叢生,更難解決與改善。2022年3月台中發生公車駕駛長在執勤過程中,下車購買便當造成車上乘客乾等的事件,他被公司記過,引發討論?是什麼原因逼迫駕駛長不得不在執勤時間購買便當?此事件揭發的不是「一個便當」,而是整體社會的制度及過勞問題。不論是遊覽車或公車駕駛長因疲勞駕駛專注力下降,造成車門夾傷乘客、暴衝上人行道及猝死等,都是駕駛長常態超時工作的痛點,也是交通安全的隱憂。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