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經緯觀點:從柯P抵押自己房屋籌選舉經費的如意算盤看選舉

2018-06-05 06:50

? 人氣

選前政治獻金與選後補助

臺灣熱門候選人,拿的是都是別人的政治獻金,尤其比較熱門人選,政治獻金中3萬以上捐款,佔全部政治獻金的比例都超過80%。凸顯候選人政治獻金的來源來自富人或企業。拿錢容易,花錢也容易,選舉越熱鬧越能增加候選人知名度,無論競爭激烈與否,都積極向人募款,超過競選需要也在所不惜。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20180515-時代力量「健全肅貪法治  立法別再蹉跎」記者會,立法委員徐永明。(甘岱民攝)
時代力量立委徐永明曾主張停止候選人補貼制度,不過,當了立委之後却要提高選舉補助費。(甘岱民攝)

時代力量的不分區立委徐永明是美國政治學博士,政黨與選舉是他的學術專長,對選舉實務或學術都很有經驗。他在2005年曾經寫了一篇評論:『披著民主公平外衣的不公平』,說到:台灣獨特的「事後」候選人補助制度,…完全扭曲透過公費補助選舉,縮小台灣民主體制的階級不平等,透過事後補貼制度強化這個選舉參與的不平等性格。…所以完全沒有「補助」的平等作用,而祇有「補貼」的強化效果…結果候選人不但有了選民手中的選票,更透過這樣的補貼制度,也將手伸進了選民的口袋裡,…一手有選票,另一手抓鈔票的。…要救台灣的民主文化,請從停止選後候選人補貼制度開始

徐永明當上立委之後,雖沒有拿到每票30元的補貼,卻力爭加大每年每票50元的政黨補貼的幅度,高呼政黨得票率2.5%就該補助。他一旦換位置就換腦袋,爭取好處不能落入之後。

選舉需要大量金錢

美國非營利政治研究中心(Center for Responsive Politics)追蹤美國選舉花費,顯示2016年用在選舉的錢已達64億美金,超過世界上50多國家的全國所得。美國國會議員50位個人資產超過700萬美金,2014年534位國會議員資產中位數,民主黨議員為104億美元,共和黨議員為100億美元,半數是百萬富豪,選舉成了富人才玩的起的遊戲。

美國選舉經費。(作者提供)
美國選舉經費。(作者提供)

紐約時報專欄作家戴維·布魯克斯,曾撰文「那些金錢買不來的選票 Money Matters Less」,他認為當兩位候選人都資金充裕時,金錢的確就沒有那麼重要了。候選人的花費達到一個門檻之後,再買新的電視廣告,也不會產生實質影響。經濟學家史蒂夫·列維特(Steve Levitt)研究發現,如果將競選經費減半,其他因素不變之下,大約只有1%的票數損失。如果把候選人的競選經費加倍,也只會多拿一個百分點的票數。換句話說,競選經費的大幅波動,只會對票數產生微小影響。結果形成『洶湧而來的金錢,都傾注到了同一批選民身上』。

致勝聯盟

紐約大學兩位政治學學者布魯斯·布魯諾·德·梅斯奎塔(Bruce Bueno de Mesquita)和阿拉斯泰爾·史密斯(Alastair Smith)梅斯奎塔在2011年出版了一本書獨裁者手冊,描述統治者所面對的三個政治社會集團:名義選擇人、實際選擇人和致勝聯盟。「名義選擇人」是那些名義上有投票權的公民;實際選擇人可能是黨代表大會或監督團體,「致勝聯盟」則是決定領導人上台還是下台的那些核心人物。此書歸結出:領導人只會討好決定其輸贏的那個「致勝聯盟」,政治就是「為致勝聯盟服務」。爲了討好「致勝聯盟」,有五條「統治攻略」可以依循: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