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經緯觀點:從柯P抵押自己房屋籌選舉經費的如意算盤看選舉

2018-06-05 06:50

? 人氣

台北市長柯文哲要賣房拚選舉,這個算盤打得精到。(方炳超攝)

台北市長柯文哲要賣房拚選舉,這個算盤打得精到。(方炳超攝)

柯文哲5月24日表示要抵押自己房子,貸款2000萬來選舉,柯妻因而大怒冷戰3天,柯母也十分不悅,選舉還要花自己錢。幕僚勸說每票補助30元,得票超過70萬就有2100萬,不必擔心。臺北市選民210萬,1/3得票目標,無論選上選不都不會血本無歸。2000萬元短期貸款,按照台銀基本放款利率為基準利率 (3.625)+ 2.11,每月利息支出大約9萬6,6個月利息支57萬7千。抵押貸款選舉的宣傳效果,絕對比57萬廣告費高,柯P的貸款競選策略的確是高招。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柯P曾說他把『四個的月薪水,繳交62萬政治獻金罰款』,但後來還是把政治獻金罰款列在競選補助款項目裏面。用補助款繳罰金無可厚非,但也顯示柯P不捨得花自己鈔票。2000萬選舉經費,也是經過細算之後拿的回來的投資,是宣傳伎倆而非理想。

如果柯P為淨化選舉,真的只用自己錢不再募款,無論選上與否,都將是臺灣的一次選舉奇跡,值得大家為他喝彩。

紐約市長彭博12年任期,每年只拿象徵性的一美元,出資為每位市府職員提供免費早午兩餐、捐助慈善團體,累計為紐約市貢獻了六億五千萬美金,成為美國政治史上真正的傳奇。他在任內既沒有打擊弊案,也不騎車環島作秀,卻將紐約建設的有目共睹的現代都市。

臺灣6都競選花費

台灣選舉競選經費有上限,2014年BBC報導候選人為求勝選,砸錢不手軟,規定形同具文。從2014年6都競選申報資料來看,臺北市及臺中市競選經費都超過上限,支出1億多臺幣,其餘4都所申報的競選經費並未超過上限。

2014年資料:內政部 /檢察院/中選會(單位千)
2014年資料:內政部 /察院/中選會(單位千)

2014年柯P競選臺北市長,不插旗幟、不設看板,每位選民仍花了66元。政治獻金餘額負250萬,加上選舉補貼,獲利2300萬。賴清德臺南市競選每位市民的花費6元,只有臺北市的十分之一。他拿到2000萬政治獻金,選舉支出結餘1000萬,加上累計選舉補貼,獲利5800萬。

臺北及臺中競選最激烈,選舉花費也最高,然而結算之後,各有2300萬及5800萬的收益。朱立倫出馬競選總統,收益達2億臺幣最高,陳菊也有6千萬。

臺灣歷次選舉造就出的千萬富豪已經有62位,政治獻金的收入及選舉補貼,讓參選變成一本萬利的活動。選舉時花的是政治獻金,選後有補貼落袋實得,好處甚多,難怪大家競相投入。2014年落選的吳志揚、楊秋興都有近3000萬的好處。難怪姚文智仍要知其不可而為之。

選舉只是少數人的遊戲

哈佛法學教授勞倫斯·雷席格(Lawrence Lessig)曾在TED演講:民主不再代表人民,修理吧(Our democracy no longer represents the people. Here's how we fix it)。他說香港特首由0.02%的人間接選舉,實際上美國的選舉也是由0.02%的富人決定最後結果。出馬競選先要從黨內初選勝出,再跟其它黨所推出的候選人競選,花足了錢,如果沒有富人支持幾乎完全無望。雷席格教授呼籲:選舉經費必須由小額捐款而非財閥提供,民意要能反應人民群體的組成而非被特定團體所支配,選舉方式要方便、容易盡量讓全民參與。

選前政治獻金與選後補助

臺灣熱門候選人,拿的是都是別人的政治獻金,尤其比較熱門人選,政治獻金中3萬以上捐款,佔全部政治獻金的比例都超過80%。凸顯候選人政治獻金的來源來自富人或企業。拿錢容易,花錢也容易,選舉越熱鬧越能增加候選人知名度,無論競爭激烈與否,都積極向人募款,超過競選需要也在所不惜。

20180515-時代力量「健全肅貪法治  立法別再蹉跎」記者會,立法委員徐永明。(甘岱民攝)
時代力量立委徐永明曾主張停止候選人補貼制度,不過,當了立委之後却要提高選舉補助費。(甘岱民攝)

時代力量的不分區立委徐永明是美國政治學博士,政黨與選舉是他的學術專長,對選舉實務或學術都很有經驗。他在2005年曾經寫了一篇評論:『披著民主公平外衣的不公平』,說到:台灣獨特的「事後」候選人補助制度,…完全扭曲透過公費補助選舉,縮小台灣民主體制的階級不平等,透過事後補貼制度強化這個選舉參與的不平等性格。…所以完全沒有「補助」的平等作用,而祇有「補貼」的強化效果…結果候選人不但有了選民手中的選票,更透過這樣的補貼制度,也將手伸進了選民的口袋裡,…一手有選票,另一手抓鈔票的。…要救台灣的民主文化,請從停止選後候選人補貼制度開始

徐永明當上立委之後,雖沒有拿到每票30元的補貼,卻力爭加大每年每票50元的政黨補貼的幅度,高呼政黨得票率2.5%就該補助。他一旦換位置就換腦袋,爭取好處不能落入之後。

選舉需要大量金錢

美國非營利政治研究中心(Center for Responsive Politics)追蹤美國選舉花費,顯示2016年用在選舉的錢已達64億美金,超過世界上50多國家的全國所得。美國國會議員50位個人資產超過700萬美金,2014年534位國會議員資產中位數,民主黨議員為104億美元,共和黨議員為100億美元,半數是百萬富豪,選舉成了富人才玩的起的遊戲。

美國選舉經費。(作者提供)
美國選舉經費。(作者提供)

紐約時報專欄作家戴維·布魯克斯,曾撰文「那些金錢買不來的選票 Money Matters Less」,他認為當兩位候選人都資金充裕時,金錢的確就沒有那麼重要了。候選人的花費達到一個門檻之後,再買新的電視廣告,也不會產生實質影響。經濟學家史蒂夫·列維特(Steve Levitt)研究發現,如果將競選經費減半,其他因素不變之下,大約只有1%的票數損失。如果把候選人的競選經費加倍,也只會多拿一個百分點的票數。換句話說,競選經費的大幅波動,只會對票數產生微小影響。結果形成『洶湧而來的金錢,都傾注到了同一批選民身上』。

致勝聯盟

紐約大學兩位政治學學者布魯斯·布魯諾·德·梅斯奎塔(Bruce Bueno de Mesquita)和阿拉斯泰爾·史密斯(Alastair Smith)梅斯奎塔在2011年出版了一本書獨裁者手冊,描述統治者所面對的三個政治社會集團:名義選擇人、實際選擇人和致勝聯盟。「名義選擇人」是那些名義上有投票權的公民;實際選擇人可能是黨代表大會或監督團體,「致勝聯盟」則是決定領導人上台還是下台的那些核心人物。此書歸結出:領導人只會討好決定其輸贏的那個「致勝聯盟」,政治就是「為致勝聯盟服務」。爲了討好「致勝聯盟」,有五條「統治攻略」可以依循:

  1. 致勝聯盟越小越好(收買和控制容易);
  2. 名義選擇人集團越大越好(備胎越多越好);
  3. 掌控收入的分配;
  4. 給核心支持者確保他們忠誠的錢(不要多給不然會威脅到統治者自身);
  5. 不要用支持者的錢來改善人民的生活(不必「為人民服務」,背叛「自己人」比背叛「人民」後果更不堪設想)。

政治作家劉瑜曾在紐約時報撰文《獨裁者手冊》:天下烏鴉不一般黑評介《獨裁者手冊》。科學作家萬維鋼也寫了一篇放諸古今皆準的權力規則,説明政治領導人如何運用「致勝聯盟」來穩固自己的核心權力。

臺灣選舉受制於政治獻金金主及黨務運作做手,名義選擇人、實際選擇人衹是被「致勝聯盟」操控的工具。郭台銘發動罷免陳歐珀活動,陳歐珀受到黨内壓力不得不低頭認錯。「堅決不退」柯建銘與攻占嘉義有功的陳明文被迫退出立法院長的競選,還需要表態支持蘇嘉全,為的是換取在「致勝聯盟」内的影響力。

林全内閣不僅副院長、行政院秘書長是被安插的人選,法務部部長、經濟部部長、文化部部長…也都是「致勝聯盟」裏面的角力及酬佣人選,因爲背叛「自己人」比背叛「人民」後果更嚴重。

對於非「致勝聯盟」之外的監督,賴清德院長對高金素梅委員『輕率的揮霍人民在銀行的存款的質詢』不僅不進入狀況,還回應到:『高(金)委員的指控是完全沒有根據,其實沒有必要。』完全不把「為人民服務」當成職責,只為貫徹蔡英文無厘頭的新南向政策瞎掰。

民代素質

從前臺灣人沒有錢,候選人選前需要籌錢賄選,選上之後想辦法利用特權把選舉錢拿回來。後來反對黨組織監督小組,逐漸不敢公開買票。1988年李登輝修改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給當選人每票10元補貼,1991年又提高補貼到每票30元,政黨補貼也從每票5元,在1997年提高到每年每票50元,年年發錢。

現在臺灣人有錢了,選前可以向人募款,選後立刻有當選補貼。拿到錢後,可以深耕「致勝聯盟」,確保自己利益,並收取領導人分配利益。還可以利用特權關說,繼續撈錢,叫人如何不對選舉垂涎三尺?

中選會把補貼款1100萬給了立委陳亭妃,她在2016年選立委的政治獻金申報收入為2800萬,支出2100萬,剩餘款650萬,但是她的財產申報為零,除了有一輛繼承來的二手車之外,沒有任何其它現金、股票動產及不動產,卻有100萬信貸負債。政治獻金、財產申報的陽光法案,對「致勝聯盟」的成員毫無拘束,監理單位監察院也睜一眼閉一眼。

市議員王世堅已經是4屆市議員,1屆立委,他的質詢成爲笑柄,明明是地方民代,卻想評論外交政策。爲什麽還能一再當選?乃「致勝聯盟」深耕有成而已。

中選會從1995年到2016年支付政黨補貼106億,縣市以上公職選舉83億,總統選舉21億,地方選舉15億,計227億。在臺灣投票率越高,中選會需要花更多補助款。政客開心,百姓傷心,選舉補貼除了增加政府負債之外,對國民沒有什麽好處。

放棄不義之財選舉補貼款

年底選舉激烈,投票率勢必被候選人動員而提高。選舉補貼款是不義之財,希望候選人都能直接宣佈不領選舉補貼款,讓選民放心。不要假意說將來會把補貼款捐出去,誰知道捐到特定機構繞一圈會不會又回到自己或親人的荷包?

*作者為旅美管理學博士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