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專文:對專權國家權力者而言,天災意味發財的機會

2022-08-07 05:50

? 人氣

中國四川汶川大地震捐款盡遭貪墨,是香港人對中國感情翻轉的關鍵之一。(AP)

中國四川汶川大地震捐款盡遭貪墨,是香港人對中國感情翻轉的關鍵之一。(AP)

港人感情大翻覆的主要因素不在對中共政權的反感,而是中國自經濟起飛後,其惡質社會所產生的暴發戶對香港人生活的侵凌。

失敗者回憶錄177:港人感情五年大翻覆

2008年汶川地震五年後,2013年四川雅安發生七級地震。兩次地震在香港引起兩極反應,是香港市民對中國認同的大顛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汶川地震看到無數校舍倒塌、孩子受難的畫面令人心碎。香港人在捐助以至直接參與救援中形成「血濃於水」的情感,增加對中國人的認同。

世界各地的捐款也如雪片飛來。據中國《財經網》報導,汶川地震收到652億人民幣(以下皆同),比中共建政以來累積收到的捐款總額還要多。其中,香港的捐款佔將近三分一。

這樣龐大數目的捐款去了哪裡?中國清華大學教授鄧國勝團隊的研究報告指出,八成資金流入政府賬戶。《財經網》則指出,在652億的捐款中僅151億公布了使用明細,其餘501億至今沒有明確交代。

其實捐款是去向分明的:08年底全國公務員大幅加薪、災區綿陽建起超豪華政府大樓、映秀鎮政府購買豪華車隊、中國紅十字會會長郭長江戴上價值一百多萬元名錶、其子郭子豪擁價值一千多萬名車。香港曾參與出資200萬港元興建的綿陽紫荊中學,也被改建成豪華商場等。

更讓人觸目的是2011年,有一位年方20、自稱是紅十字商會總經理的郭美美在微博上炫耀奢華,包括她的豪華別墅、三輛豪華跑車、十多個名牌皮包,以及她四處飛來飛去的頭等艙登機證存根,更亮出自己卡上餘額的手機短信截圖,顯示有51億多元存款。郭美美承認,這些財富主要是中國紅十字會博愛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前董事王軍的私人贈與。她說王軍是她「乾爸」,中紅博法定代表人翁濤卻說王軍是郭美美的「男友」。王軍已婚,曾任財政部副部長、中國紅十字會副主席,2013年調任國家稅務總局局長,黨組書記。

類似貪污的事情在世界許多地方都有。一般人認為紅十字會是民間救援組織,在各國都獨立運作,但在中國,紅十字會卻是官方組織,由黨領導,員工參照公務員待遇。而且,中國沒有其他非官方的慈善組織。對災區捐款若不是直接給政府機關,就都要通過紅十字會。

郭美美在網上炫富,等於向公眾昭告,大眾的愛心捐款,相當部份輾轉去了這個20出頭的美女手上了。

對一切專權國家的各級掌權者來說,天災不是他們的災難,而是他們的發財機會。沒有天災,就沒有捐款;沒有賬災,就沒有發災難財的機會。

郭美美在微博炫富的直接效應,就是使中國唯一的官方慈善機構紅十字會連年善款籌集暴跌八九成,民眾捐血銳減以致各地出現「血荒」。為挽救信用破產,紅會社監會開啟是否調查事件的討論,但郭美美在微博說了狠話:

「只要敢動我一根毫毛,我立即公佈紅十字會很多不為人知的貪污內幕!資料我已寄到美國,有膽你們放馬過來!」紅會社監會的14名委員中,只有兩名委員投了贊成票。調查告吹了。

其後,中共突然以開設小賭檔的罪名,拘捕郭美美並判刑五年。中國紅十字會表示:「隨郭美美案塵埃落定,我們希望,公安機關的偵查結果不僅還紅會一個清白,同時也給全社會一個重塑誠信體系的機會。」並請公眾「忘記郭美美」。

一位20出頭的女子在微博上炫富,抖出來中國幾乎全部最暗黑的國情。(作者提供)
一位20出頭的女子在微博上炫富,抖出來中國幾乎全部最暗黑的國情。(作者提供)

欲蓋彌彰的手法未免太拙劣。明擺著是用一個不相干的小罪名去轉移視線,要公眾忘記紅十字會高層的貪腐及錢權色醜聞。

捐款除了層層刮削之後進入政府口袋,部份撥了作維穩費,用來打壓內地維權人士,包括真心幫助災民的人。比如要當局調查豆腐渣校舍、公佈死亡人數名單的人士。

2013年雅安地震的消息傳出後,香港各網頁的留言都表示「不捐」。對表示要捐款的藝人,網民多懷疑他們基於對大陸市場的考慮,而非人關懷。

香港特區政府向立法會提出撥款一億港元向雅安賑災。《南華早報》為此作民意調查,結果贊成撥款的僅1%,贊成在防止濫用的條件下撥款的7%,反對撥款的高達92%。

立法會討論撥款,反對派議員黃毓民慷慨陳詞表示反對。他的這段講話,被中國優酷網頁配上簡體字幕轉播,點擊近百萬。大陸網民留言普遍認為理由充分:上次捐給你的,一筆賬都拿不出來,這次憑什麼還要送錢給你?

儘管在建制派佔多數的情勢下,立法會還是通過了撥款。但從全港市民捐出130億,短短五年,就轉化為「一毛錢也不捐」的運動。這是香港人沒有了同情心呢,還是中共當局摧毀了香港人的民族感情和對大陸人的同情心呢?答案再清楚不過了。(176)

圖,一位20出頭的女子在微博上炫富,抖出來中國幾乎全部最暗黑的國情。

失敗者回憶錄178:大陸客喚起港人本土意識

前文談到香港人對中國的感情大翻覆,突顯在兩場地震的強烈對比上。實際上這只是港人感情改變的鮮明象徵,真正的改變其實在更早時候就開始了。

自從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以來,作為中國人避秦之地,人口不斷增加。其後發展成國際都市,匯集了世界各國的外來人口。香港人無論對大陸新移民,或來自世界各地的居民,都相處無間。比諸台灣、日本或亞洲其他地方,香港人並不熱情好客。但香港人遵守規則,重法治,做好自己本份,不會歧視外來人。香港人也不仇富,對一些憑姿色而晉身豪門的「美女」,也只當作茶餘飯後的談資,沒有鄙視之心。

錢權色交易的事,香港人見得多了,不以為怪。汶川地震之前,香港人向世界各地特別是中國大陸捐款,已是常有之事。香港人也從不過問捐款的下落,即使是到了貪官口袋中,一般人也只是覺得盡了心就好,其他不是自己責任,也容不得去管。只是汶川地震牽涉到壓制對豆腐渣校舍的調查,壓制公佈死亡人數及死者名單,又傳出郭美美的醜聞,才使香港人覺得自己捐款成了冤大頭。尤其是:這麼大的中國,又有這麼多在香港花錢如流水的暴發戶,全國民間捐款只七千多萬人民幣(下同),加上帶強制性的四千多萬共產黨員為地震交納的「特殊黨費」也不過九十七億,而香港一個小地方卻捐出200億。這種冤大頭的感覺是百多年來向大陸捐錢救災、支持革命、抗日等等從未發生過的。

港人感情大翻覆的主要因素不在對中共政權的反感,而是中國自經濟起飛後,其惡質社會所產生的暴發戶對香港人生活的侵凌。

中國人口十三億,貪污腐敗和紅包盛行,造就富起來的人即使佔百分之一,也有一千多萬。2003年開始,中國開放廣東省到香港的自由行,之後這政策逐漸擴展到其他城市。於是,香港就成了許多大陸客置產、購物、洗錢、走資的福地了。

過去,香港因為低稅和方便,也曾經被譽為購物天堂,日本經濟好景時有不少人到香港買名牌皮包;有段時期一些印尼華人富商們在香港大手置業,炒高了樓價。香港人都沒有反感,多數人知道這是自由經濟的現象。

但中國暴發戶的行為卻不一樣。他們用現鈔買房,出價有時比賣家的要價還高,志在必得。而數量之多、涵蓋各種物業範圍之廣,將樓價推高到一般市民難以負擔的程度。

大陸旅客大量湧進香港,他們購物主要聚焦在名牌和黃金珠寶,因為這些貴重物品在大陸最多假、冒、偽,而香港的黃金珠寶店成色都有保證。因為生意太好了,甚至出現在同一條街道上、同一名號的珠寶店在不遠處又另開一家。

又因為大陸不時出現毒奶粉,於是在香港買奶粉也成為大陸客的最愛。不僅自用,還在大陸炒高價錢轉售。

於是,香港街道充斥了珠寶店和賣奶粉為主的藥房。香港人尋常去光顧的小食店、雜貨店……,就因鋪租上漲而經營不下去了。

圖為2012年香港居民遊行抗議利用自由行「一簽多行」的中國大陸走私者。(Y4t7sds12 ∕維基百科)
圖為2012年香港居民遊行抗議利用自由行「一簽多行」的中國大陸走私者。(Y4t7sds12 ∕維基百科)

不可諱言,自由行某種程度帶旺了香港的經濟,但也改變了香港。據統計,2012年訪港旅客4800多萬人,其中72%是大陸旅客,比一年前增長24.2%,其他地區整體訪客反而下降。從海外來港的朋友,對香港的普遍反應是印象很差,酒店房間小得難以轉身,而價錢貴得離譜,街道上大陸人擁擠。一些帶著孩子的大人,在最熱鬧的街道讓孩子就地大小便。香港已變得不像樣了。

大陸的假、冒、偽貨不僅是珠寶名牌,連日用品都有假。所以當深圳開放了一個簽證可以多次來往香港、即所謂「一簽多行」之後,就有了許多來香港超市買日用品的「水貨客」。他們每天來往香港數次,鄰近邊界市鎮的超商每天都人滿為患,許多店鋪都成了因應大陸入需要而重新分類包裝的中轉站。農曆年前,在新界區的超市經常可見繞了幾圈、推着堆滿年貨購物車的付款人龍,以及在門外將獵物裝進大箱中的人群。香港一般市民,想要在那幾天進超市買點小東西,都很困難。

至於水貨客怎麼可以每天幾次進出中國海關?中國海關不是應該給他們的貨品課稅嗎?這些問題就毋須多問了,一切盡在不言中。

大陸客對香港的衝擊,還表現在從開放大陸人來港自由行之後,就掀起的來港孕婦潮。

香港《基本法》規定,凡是在香港出生的人都是香港居民。因此,許多大陸孕婦就以自由行的名義來港產子。香港任何醫院都不能拒絕孕婦,尤其是懷孕後期到了醫院急診部,就一定要處理。生下的孩子自動有香港居留權,可以享受包括醫療在內的各項福利。

大陸孕婦潮人數年年增加,到2010年已增至四萬人,佔香港公私醫院新生嬰兒的45%。而到香港產子也成為大陸的新行業。從簽證到過關,到私家醫院檢查、訂住院床位,再到嬰兒出生、取得香港居民身份,一條龍服務需十幾萬。這數目對中國被稱為「大款」的暴發戶來說,根本不是問題。

但香港本地人,就因為醫院費用被拉高、住院床位難求,而正常生活被打亂了。

香港人不僅對中國政權的感情翻轉,連對來自大陸的中國人也厭惡起來,稱之為「蝗蟲」。這是一百多年來從未有過的厭惡外來人士的情緒。在這種社會情勢下,香港本土意識出現,並迅速增長。

圖,2014年,香港有市民發起示威遊行,高舉「減少自由行,放過香港人」的口號,表達不滿。

*作者為香港知名時事評論家、作家。1970年曾創辦雜誌《七十年代》,1984年更名《九十年代》,直至1998年停刊。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