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祚來專欄:倖存者反思─八九民運為什麼會失敗

2018-06-04 06:20

? 人氣

作者認為,六四災難是當局故意製造出來的,與軍人、與學生、市民,關聯性並不大。說白了,就是政變成功的中共高層驅動軍人、坦克進京碰瓷,無論軍人傷亡還是市民學生傷亡,當局都能收穫巨大的血債利益。(資料照,取自吾爾開希臉書)

作者認為,六四災難是當局故意製造出來的,與軍人、與學生、市民,關聯性並不大。說白了,就是政變成功的中共高層驅動軍人、坦克進京碰瓷,無論軍人傷亡還是市民學生傷亡,當局都能收穫巨大的血債利益。(資料照,取自吾爾開希臉書)

我們在寒春裡播種了金色的種子,春夏之交收穫到的卻是滴血的眼淚

臨近「八九・六四」29周年紀念日,我在推特上做了一次調查,主題是關於中國大陸八九民主運動失敗的原因,時間為24小時,參加調查的網友總計達2000人,得到的結果如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58%認為:中共殘暴,過程無論如何均會失敗

23%認為:成年人精英沒有在一線參與

06%認為:學生們沒有及時退回校園

13%認為:軍人素質差沒有反戈

1989年6月4日,六四天安門事件爆發,北京當局血腥鎮壓示威學生(美聯社)
1989年6月4日,六四天安門事件爆發,北京當局血腥鎮壓示威學生。(資料照,取自美聯社)

對網路調查結果的分析

從調查結果看,過半的人對這場聲勢浩大的和平民主運動最終結局悲觀,認為無論學生與市民如何努力,或付出怎樣的犧牲,結果都將是悲劇性的,因為中共不可能改變自己,中共的政制在當時不可能因學生的示威或無數市民對學生的支持,而改變自己的專政政體。

那麼,如果有更多的成人來主導這樣的民主運動呢?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重大政治轉型是由學生抗議,而導致專制政權轉型的,更多的歷史性的政治革命,是成人精英們主導、參與、推進的結果。現在反思學生主導的八九民運,儘管可圈可點,儘管和平理性,但它的有限性在於,沒有成人那樣更為理性,能夠有進有退,特別是有能夠溝通政權核心人物的方式或途徑,對權力集團形成直接的影響力(對話談判能力),譬如康有為、梁啟超的變法維新,能夠將影響力抵達到朝廷國君那裡,才有了百日維新這樣一個歷史性的時間段。而蘇聯導致共產黨崩潰,更是高層成人精英們推動的結果。僅僅只有學生與市民們付出心血與犧牲,最大的可能是徒勞的,朝廷在做鎮壓準備,學生市民們只能和平的呼喊,各說各的話,所以有近4分之1的人,選擇成人精英沒有主導整個民運的因素為民主運動失敗的重要因素。

但我們還得從另一個角度對知識界或成年人精英領導民運進行分析:學生發動的民主運動如火如荼,蔚然成勢,如果此時知識界介入,並主導這次學運,從形式上講,它是不是一次奪權?這次活動是學生們發起與主導的,犧牲的是學生,風險由學生承擔,知識界難以成為領導者。

因此,整個成年人精英層或知識界不知不覺在隱身其後,做一些請願書與協調,但這些請願與協調仍然是無力的,說他們無力,並不是他們無所作為,而是在整個巨大的學潮、民運過程中,看似龐大的運動,它並沒用傷及中共國家機器的核心力量,總書記是擺設,以鄧小平為首的國家軍事機器仍然在強有力的運行,宣傳工具曾一度同情學生,但中共像當年地下黨一樣,仍然有著致勝的殺手鎆。坦克與槍手,是中共最後的招術。

作者微信群裡的調查。(吳祚來提供)
作者微信群裡的調查。(吳祚來提供)

這次調查過程中,有人指責方勵之先生,為什麼關鍵時刻沒有挺身而出,以他的影響力更能領導學潮朝好的方向發展。但這種指責或批評是超越當時的現實情境的,方勵之在八六年學潮之時,就被中共嚴厲打擊,他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時,學潮主要是爭取人大自由選舉權,目標非常明確,爭取的政治參與權利也合法正當,卻遭到打壓,方先生被免職,處於被監控狀態,而八九民運是突發事件,來勢洶湧,如果方勵之先生真的出現在廣場,以當時的判斷,可能效果適得其反。

陳子明、王軍濤等學界力量也有介入,力量非常微弱,既無法實質性影響中共高層,亦無法讓廣場民運達致共進共退,即便他們溫和理性,仍然擺脫不了幕後黑手的命運與牢獄之災。

學生們沒有及時退回校園,只有百分之六的人認為是失敗的原因,這是可以忽略不計的原因。事實也確實如此,當時留在廣場的學生並不多,特別是北京主導學生運動的學生領袖們已經意識到中共鎮壓可能帶來巨大的風險,所以要求廣場學生主動撤離廣場,但外地學生們正在趕往北京的路上,侯德建、劉曉波們又開始在廣場上做起了民主大學,形成最後一波小高潮。但這樣的和平行為,並不對中共政權構成實質性威脅,中共犯不著對手無寸鐵在示威者出動坦克進行屠城。

當然,如果廣場完全平靜,沒有聚集守夜抗議的人群,(1989)六三之夜還有後續的對抗軍人的直接衝突會少很多,但這種假設非常難以成立,主要因素是學生並不從屬於某一個組織,整個學運、民運,更多因素是自發的,出現學生組織,也是自組織形式,在廣場上維護秩序、組織力量和平地阻止軍人進京,以及組織學生與政府對話,都能發揮作用,想通過這種自組織來完全消解廣場抗議行動,能夠共進共退,幾乎無法達到。

再則,六三之夜在長安街等地阻止軍人進城,也是自發行動,北京並沒有發生暴亂,沒有人衝擊政府,中共動用坦克、荷槍實彈挺進北京,是非法的軍事政變,百姓阻止、抗議,都是合法的,出現一些石頭、磚塊襲擊,造成一線軍人認為北京真的發生了動亂,因為這些被命令進京的士兵對北京民運、學運並不知情,這也是大民主運動過程中常有的事態。如果中共是正大光明的軍事行動,為什麼不選擇在白天?黑夜進入抗議常態的北京城,本身就是一次政治軍事陰謀。

真實的原因總是深藏幕後

29年前,我是第一批(1989年4月17日上午)到天安門廣場上遊行示威的學生,當時我是中國藝術研究院碩士研究生,六三-六四之夜,我撤離廣場的時間是早晨5點左右。現在回想起來,一切歷歷在目。

紀念胡耀邦,我們只是找到一個上街的機會或合法藉口,但紀念耀邦,本質上是搧了鄧小平的臉面,因為胡耀邦是被鄧小平廢黜的中共總書記,而趙紫陽高規格紀念胡,更使鄧對趙心懷不滿,學潮之時,趙與蘇聯總書記的談話,談及鄧小平是中共中央重大決策的幕後決定者,被央視公開,無論趙的動機如何,結果是整個運動轉向倒鄧,而此事件對鄧的傷害、對鄧趙分裂,造成了致命的後果。

胡耀邦(右)與鄧小平
紀念胡耀邦(右),本質上是搧了鄧小平的臉面,因為胡耀邦是被鄧小平廢黜的中共總書記。(取自網路)

現在看來,無數的市民、學生紀念胡耀邦,還有趙紫陽在人民大會堂高規格紀念被鄧小平廢黜的總書記,都犯了中共大忌,更使鄧小平嫉恨。而學生們的對話物件鎖定在總理李鵬,使李鵬被動並心生恨意,李鵬的權位之上,既有總書記趙紫陽,更有垂簾聽政的鄧小平,他只是一個聽差的,與他對話毫無意義。而學生們一直要求與中共高層對話,得到的是一次次欺騙、拖延、扯皮。學生們要通過對話解決中共的腐敗問題、民生與民主問題,並上升到憲政民主制度層面,為了實現有價值的公開對話,學生們不惜絕食、絕水,並與市民一道阻止軍隊進城的軍事干預。

這些和平行動,並不足以使中共「沒有退路」,而是學生們提出的一系列政治改革的升級要求,使中共無法面對,只要啟動真正的政改,只要問責高層腐敗,鄧不僅面臨退出歷史舞臺,家族腐敗更可能受到文革之後的第二次審判。

而胡耀邦與鄧小平的結仇,就是因為胡真誠地希望鄧小平下臺。鄧的權欲,使他對任何要求他下臺的個人或勢力,產生深仇大恨。

當趙紫陽在接見來華訪問的蘇聯領導人戈巴契夫,透露鄧小平仍然是中共的實際決策人,引發北京如潮的抗議,我非常清晰地記得,從這次曝光鄧小平垂簾聽政之後,廣場風向驟變,我們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甚至開出了貨車,裝載音樂所的專業音響設備,到廣場上高呼打倒鄧小平(本人當時就奮力高呼這樣的口號)。

當這些聲音被李鵬、陳希同利用,彙報給鄧小平之時,鄧小平的憤怒與絕望可想而知,鄧不惜以又一次宮廷政變,來解除趙紫陽職務,由於他掌控著軍權,並在高層擁有威權,所以能夠在家中召集中共常委擴大會議,與元老們決定對北京戒嚴、趙紫陽下臺,江澤民進京待任,甚至最終以開坦克屠城收場。

1989年6月4日,六四天安門事件(美聯社)
1989年6月4日,六四天安門事件爆發,北京當局血腥鎮壓示威學生。(資料照,取自美聯社)

黨指揮槍?當時黨的總書記並不能指揮槍,而鄧小平卻能夠用槍來指揮黨,從讓華國鋒下野,到廢黜總書記胡耀邦,再到迫害趙紫陽,一位將相級的中共元老,卻可以讓3任中共最高領導人下臺,這是中共的槍權與政權的絕對關聯性決定的,誰在宮廷中擁有指揮槍的決定權,誰就可以決定中共的命運與黨國的命運。

所以這場屠城血案,六四災難,是當局故意製造出來的,與軍人、與學生、市民,關聯性並不大。說白了,就是政變成功的中共高層驅動軍人、坦克進京碰瓷,無論軍人傷亡還是市民學生傷亡,當局都能收穫巨大的血債利益。

鄧小平、李鵬集團驅動軍隊殺開一條血路,屠城完全是因此恐懼與製造恐怖,並全面掃蕩趙紫陽、胡耀邦的「勢力」。

毛時代的中共為了奪得政權,不惜4年內戰,毛澤東為了奪劉少奇的權,不惜發動一次文革,造成的無辜傷亡都以數以百萬計。而這一次,是在和平時代,在中國首善之區,對和平民眾進行屠殺,特別是坦克進入長安街、進入天安門廣場,這在中國歷史世界歷史上,都沒有第二例。

三種力量糾結在一起:鄧小平的垂簾聽政特權、紅色保守勢力的政治特權(李鵬、陳希同、陳雲、王震、袁木、楊尚昆、江澤民等等)、軍事力量在體制內的特權,決定了八九民主運動的失敗結局,它們像冬天的堅冰一樣,任何希望的種子都無法生髮。

八九民主運動的宿命,由此無可改變,無論多少人支持學生,無論付出怎樣的熱血與呼喚,中南海那扇紅門,與守候的一組石獅子,都不會敞開與回應。

我們在寒春裡播種了金色的種子,春夏之交收穫到的卻是滴血的眼淚

*作者為獨立學者,專欄作家(最後一批撤離天安門廣場的六四倖存者)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