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古─環境經濟學之父:《綠色精神》選摘(2)

2022-08-08 05:10

? 人氣

英國經濟學家皮古(Arthur Cecil Pigou)(取自維基百科)

英國經濟學家皮古(Arthur Cecil Pigou)(取自維基百科)

前文曾記述環境主義在潘橋、謬爾和卡森等重要人物的推動下的創始過程。綠色運動背後的分析思考源自亞瑟.皮古(1877-1959)。他是英國劍橋大學的講師,劍橋國王學院出身,後來成為二十世紀初期劍橋學派的領袖。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皮古的一生都奉獻給發展經濟學,以其做為提升人類福利的工具,除此之外,他對其他事物都興趣缺缺—無論是政治、外國人還是女人,他都漠不關心。據說,皮古只願意接受劍橋或國王學院經濟學家的指正,對美國人的指教充耳不聞。然而,皮古的傳記作者認為這是個錯誤的傳聞—傳記作者說,皮古其實根本不願意接受任何人的指正。

他的重要著作《福利經濟學》(The Economics of Welfare)跳脫了衝突體制辯論的早期傳統(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之爭),以建構改良現存經濟體制的方法。

雖然皮古追隨亞當.斯密的腳步,相信妥善運作的市場能達成人類滿足的極大化,但是他也清楚看到他所處時代英國經濟的缺陷。

他認為,外部性的出現是重大缺陷,而他是這個觀念的開拓者。他的敘述如下:

在簡單競爭下,社會邊際淨產出與私人邊際淨產出在價值上出現歧異,而這種普遍分歧的來源顯示一個事實,那就是在有些行業,一單位資源的產出,有一部分並沒有歸給單位資源的投入者,而是以正面或負面產出歸於其他人。

他的分析採用了「社會邊際淨產出與私人邊際淨產出在價值上出現歧異」這種又臭又長的措詞。這就是現在所稱的外部性。

皮古舉了幾個例子。其中之一便是大家熟悉的燈塔,燈塔「為船隻提供指引,卻無法輕易對那些船隻課徵費用。」其他例子包括公園、森林、道路和電車道、汙染防治、酗酒以及道路損壞。還有一些是他嚴正看待、但在今日看似牽強的例子,包括跑到鄰居院子裡的兔子。一如我們會在談創新的那章裡所強調的,根據皮古的觀點,

最重要的外部性是新知識的投資:

﹝最重要的外部性來自﹞投注於基礎科學問題研究的資源,還有在工業發展過程中,為了讓發明與改良臻於完善而投注的資源,往往會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增加具高度實務應用價值的發現。後者因為本質使然,通常既不能申請專利,也無法保密,因此一開始為投資者所享有的額外報酬,全都會迅速從投資者以較低價格轉移到一般大眾身上。

雖然環境經濟學通常是個苦悶的科目,側重汙染和壅塞的探討,但是皮古正確指出了知識、發明和改良科技的正面外部性。

關於科技在追求綠色社會所扮的角色,本書通篇都會討論到,並在綠色創新那章特別著墨。

皮古革命性的提案,會運用財政工具修正這些外部性。以下引用他的話:

若是如此選擇,國家「可以」藉由對任何領域的投資實行「特殊鼓勵」或「特殊限制」,以消弭該領域「邊際社會產出與邊際私人產出之間」的分歧。當然,鼓勵與限制最明顯的形式或許就是獎金和稅賦。

皮古提出了幾個這類財政措施的例子,其中包括課徵汽油稅以供開發道路之用、課徵酒稅以遏阻過度飲酒、在稠密地區課徵建物稅,還有在高致病率的地區對企業課稅。

皮古的思想逐漸在經濟學領域擴散,並被尊為運用市場方法以減少汙染的工具。皮古體認到這個過程,但是他從來不使用「外部性」一詞。多年後,1957 年,法蘭西絲.巴托(FrancisBator,1925-2018)率先著述解說這個觀念,後來廣為經濟學所使用,並且流傳到環境思想與法律領域。

皮古的環境思想在當時格外激進。在大部分經濟學家承認外部性對經濟體所造成的損害之前,皮古不但已經體認到那些外部性,還把它們納入標準的經濟架構,並以環境稅和補助的形式設計新的解決方案。

這種不尋常的發明有其實用性,值得我們停下來推崇它的重要性。社會推崇新產品的發明,像是全錄的事務機或智慧型手機。但是,許多最重要的發明都屬於體制性質。

我們在18世紀發明的民主政體儘管不完美,卻是最耐久而有價值的體制創新。同理,市場也不是憑空出世的發明。最後再舉一個例子,環境稅和補助就是深遠而重要的體制觀念。

我們會在綠色稅賦那章回頭談論汙染稅這個主題,不過在繼續往下談之前,我們要向這個有力觀念的發明者致敬。

公共財與私有財

要理解綠色議題,公共財與私有財是必須區辨的重要經濟學觀念。公共財是危害或利益廣及於群體的活動,無論個人付不付錢、想不想要。相較之下,私有財可以分割或分別提供給不同個人的活動,對他人沒有外部利益或成本。

公共財的一個經典例子就是國防。一個社會最攸關緊要的莫過於安全。然而,國防一旦部署,便會影響到每一個人。無論你是鷹派還是鴿派,無論你是老是少,完全沒有關係—你和你國家裡其他每一個人,都會在同樣的軍事政策下生活。然而,私有財(如麵包)就完全不同了。10條麵包可以用很多方法分給個人,但是我吃的,別人就吃不到。

請注意兩者的對比:決定提供某個水準的公共財,像是國防,會產生開銷和衝突,而這些會在不經過個人決策或同意的情況下影響到每一個人。對比之下,像麵包等私有財的消費決策是個人行為。你可以吃四片、兩片麵包,也可以完全不吃;這是純屬於個人的決定,而且別人也可以按自己的想法吃麵包。

燈塔這種公共財

黑白相間的富貴角燈塔是北海岸著名的地標。(圖/陳又嘉)
燈塔具導引漁船與軍事船隻的重要作用。圖為富貴角燈塔。(資料照,陳又嘉)

除了無政府主義者,大家都同意,國防是公共財。一個更清楚的例子是燈塔。這有一段有趣的故事。燈塔可以挽救人命和貨物,但燈塔的守望者無法向每一艘船收費,就算可以,對使用他們服務的船隻實施經濟懲罰,也不符合社會目標。燈塔的光最為有效的供給價格就是免費,因為燈塔無論是向一艘、十艘還是一千艘船隻發出警示,成本都是一樣的。

公共財的2個關鍵屬性是:

  1. 額外多服務一個人的成本是零(此即「非敵對性」〔nonrivalry﹞)
  2. 不可能排除他人享用(此即非排他性〔nonexcludability〕)

但是,「公共」財不見得是由公共機構提供。公共財可能沒有提供者。此外,就算由私人提供,也不代表它的提供有效率,也不表示所收取的費用足以支付燈塔的成本。

《漢彌爾頓》(Hamilton)是我們這個時代最輝煌的音樂劇,它以歌曲描述美國第一位公共經濟學家亞歷山.漢彌爾頓(Alexander Hamilton)精采而悲劇的一生。鮮為人知的是,漢彌爾頓也是美國早期公共工程(基礎建設計劃)的推手,也就是《燈塔法案》(Lighthouse Act)。更完整地說,是《1789 年燈塔、標燈、浮標與公共碼頭建造與支援法案》(An Act for theEstablishment and Support of Lighthouses, Beacons, Buoys, andPublic Piers of 1789)。早在經濟理論學家發展外部性理論之前,漢彌爾頓就已經以歌頌讚美:「在法案通過之前,對美國任何海灣、內灣、港口或碼頭的入口或內部所豎立、安置或沉放的燈塔、標燈、浮標和公共碼頭,為其導航而帶來的便利和安全,提供必要的支持、維護和修繕」。

燈塔已經不是今日公共政策的核心議題,而是觀光客和經濟學家感興趣的主題。燈塔大多被以衛星為基礎的全球定位系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所取代,而GPS 也是由政府免費提供的公共財。

但是,燈塔和國防提醒我們,自由市場無法提供效率解決方案的活動所扮演的關鍵角色。這些不是個案。想想疫苗、汙染減量、清潔的飲水、高速公路、公園、太空探索、消防局,或是類似的政府專案,你通常都可以在其中找到公共財的成分。綠色政策的關鍵要點如下:私有市場是私有財的提供達致效率的關鍵,但是公共財的提供需要政府的介入。

這是一條貫穿環境政策討論的基本經濟原則,從水資源權等古老問題到現代的綠色新政辯論,都包括在內。本書稍後會再討論。

《綠色精神》書封(八旗文化提供)
《綠色精神》書封(八旗文化提供)

*作者為201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創造描述經濟和氣候間相互作用量化模型的第一人。1967年取得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博士學位,並在同年回到耶魯大學任教至今,曾擔任當時總統卡特經濟顧問委員會委員。選自作者著作《綠色精神:諾貝爾經濟學家的永續藍圖 》(八旗文化)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