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市場正在擴大,靠得是重商主義的貿易保護限制 :《現代世界六百年》選摘

2022-08-06 05:10

? 人氣

資料照片:19世紀中葉,滿載來自英國商品的輪船抵達英屬殖民地印度。(BBC中文網)
19世紀中葉,英國因在世界多處建立殖民地,提升了生產力。圖為滿載商品的輪船抵達英屬殖民地印度。(資料照,BBC中文網)

印度

英國在1650年時的確稱不上有什麼海外帝國,但很快就急起直追,在東印度和西印度(即印度與加勒比海)奪走葡萄牙與西班牙的領地,在新舊大陸跟荷蘭競爭,並且於18世紀與法國交戰。然而奇怪的是,歐洲國家之間的衝突會擴大到世界各地,起初並不是政府造成的,而是民營貿易公司;最早的一批是荷蘭東印度公司、英國東印度公司,以及法國西印度公司。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雖然每家公司的成立時間不同,組織也不太一樣,但這些都是政府特許的民營公司,並且從政府那裡得到與亞洲貿易的獨占權,這一切都與重商保護主義的觀念相符。這些公司也有別於單純的貿易遠征隊;它們是由永久資本和可以交易的股份組成的──從這方面來說,兩家東印度公司是現代公司的先驅,而它們在組織貿易與提高獲利上的成功也意味著大公司在歐洲工業化中扮演的角色將愈來愈重要。不過在17、18世紀,這些公司的目標是在與亞洲的貿易中獲利。

然而,荷蘭東印度公司自視為荷蘭新教勢力的延伸,因此極度敵視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天主教勢力,並且認為貿易與戰爭密切相關。1614年,荷蘭東印度公司總經理在一封給董事會的信中表示:「諸位閣下應當從經驗中知道,在亞洲進行貿易與維持貿易關係時必須做好保護,而且要用自己的武器……所以為維持貿易免不了要戰爭,戰爭也都是為了貿易。」荷蘭人整個17世紀都積極實施這個策略,從葡萄牙人手中奪走麻六甲、占領爪哇並將那裡變成生產蔗糖的殖民地,此外也設法在台灣島上建立殖民地。

相反的,英國東印度公司對貿易和貿易利益的興趣大於對戰爭的興趣,至少起初是這樣。該公司於1600年創立後的一個世紀期間,董事會一直堅持「我們的工作是貿易,不是戰爭。」為了避免衝突,英國東印度公司把貿易集中在印度,因為當地邦國勢力衰弱,也幾乎沒有歐洲競爭者,尤其是在孟加拉與馬德拉斯。但是情況到了17世紀後期開始改變,因為法國人在附近設下了要塞。於是,英國與法國在歐洲交戰的同時,兩國軍隊(不管規模多小)也在印度發生衝突;通常是法國人占上風,因為他們開始透過徵募印度人入伍當正規兵來提升作戰能力。這些印度兵被稱為「西帕依」(Sepoys)。英國東印度公司在1750年代也仿效這種做法,到了7年戰爭前夕,雙方在印度沿岸的軍隊都有近萬人──大多是印度人。

此時,蒙兀兒大帝國的政治與軍事力量已嚴重衰退。蒙兀兒在勢力顛峰時,大概可以動員百萬大軍;最後一個偉大領袖奧朗則布(Aurangzeb)於1707年去世後,蒙兀兒便因為各區域的政治暨軍事領袖宣布從帝國獨立而逐漸沒落。其中一名領袖是孟加拉的納瓦卜(nawab,類似省長或總督),他掌控了英國在加爾各答的貿易港,並且要求英國東印度公司付出更多費用來換取在那裡交易的特權。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