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紀宇專欄:文明衝突的先知,侵略強權的幫兇──當代最具影響力伊斯蘭學者路易斯

2018-05-29 06:20

? 人氣

極具影響力的伊斯蘭教和阿拉伯世界研究學者路易斯(Bernard Lewis)(YouTube)

極具影響力的伊斯蘭教和阿拉伯世界研究學者路易斯(Bernard Lewis)(YouTube)

伊斯蘭教和阿拉伯世界與當代歷史的發展息息相關,然而在這個領域最具影響力與爭議性的一位學者,卻既不是穆斯林也不是阿拉伯人,學術生涯黃金時期甚至無法踏上阿拉伯地區。英國猶太裔學者柏納.路易斯19日以101歲高齡病逝,但他究竟是伊斯蘭教與基督教衝突的先知,還是為侵略強權張目的幫兇,抑或兩者皆是,至今難以論定。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1916年5月31日,第一次世界大戰戰事方殷,「阿拉伯的勞倫斯」(T. E. Lawrence)正在中東各部族之間合縱連橫,路易斯(Bernard Lewis)誕生於英國倫敦,一個中產階級的猶太人家庭。在準備接受12歲成人禮(bar mitzvah)的時候,路易斯第一次對自己族裔的語言、文化背景有了覺醒,從此種下學術研究的種子。

猶太成人禮啟蒙,投入語言與歷史研究,親赴中東感受伊斯蘭文明

後來路易斯進入倫敦大學(University of London)東方學院(SOS,後改稱亞非學院,SOAS),開始學習亞蘭語(Aramaic,耶穌基督時代的猶太人語言)、當代阿拉伯語、拉丁語、希臘語、波斯語、土耳其語等語言。路易斯也對歷史產生濃厚興趣,成為東方研究(Orientalism)大家吉布(Hamilton Gibb)的得意門生。

大學畢業之後,路易斯留在母校攻讀博士,主題是伊斯蘭教歷史,讀萬券書之餘不忘行萬里路,前往巴勒斯坦(以色列尚未建國)、敘利亞、黎巴嫩、土耳其與埃及遊歷,與伊斯蘭文明面對面接觸,對其激發人性「尊嚴與尊重」的能力深感著迷。

對土耳其「世俗化、民主化」模式情有獨鍾,套用阿拉伯世界

二戰期間,路易斯被徵召入伍,曾經從事情報工作,戰後回到SOAS任教。這時中東情勢劇裂變化,以色列於1948年建國,隨即與周遭阿拉伯國家爆發衝突,身為猶太人的路易斯從此無法前往阿拉伯地區,只好將研究重心轉移至與歐美關係較友好的土耳其和伊朗。

1950年,土耳其政府首度開放「鄂圖曼帝國檔案」(Imperial Ottoman Archives),人在伊斯坦堡(Istanbul)的路易斯成為第一位有幸瀏覽的西方學者;同時他也見證了土耳其的國會選舉與民主化進程。路易斯1961年出版的《現代土耳其的興起》(The Emergence of Modern Turkey)至今仍是經典。不過有學者批評,路易斯後來將土耳其世俗化、民主化的模式,硬套在歷史背景迥然不同的阿拉伯國家身上,產生許多謬誤。此外,路易斯一直拒絕承認土耳其對亞美尼亞人(Armenians )的迫害是種族屠殺,也讓他受到指責。

兩大關鍵概念:「伊斯蘭原教旨主義」與「文明的衝突」

1974年,路易斯做了一個改變生涯的決定:跨越大西洋來到美國,進入地位崇高的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IAS)。他在IAS一年只需授課一學期,不必負擔任何行政工作,他的學術研究進入黃金時期,而且開始擔任聯邦參議員傑克森(Henry M. Jackson)等美國外交鷹派人士的顧問,學術圈外的影響力蒸蒸日上。

1990年9月,路易斯在《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發表封面文章〈穆斯林憤怒的根源〉(The Roots of Muslim Rage),提出他對當代阿拉伯社會病態的診斷,認定「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基本教義派)」(Islamic fundamentalism)已形成嚴重威脅,伊斯蘭世界與西方世界的摩擦已無可避免,他稱之為「文明的衝突」(clash of civilizations)。小路易斯11歲的美國政治學大師杭亭頓(Samuel P. Huntington)受此啟發,2年之後,《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發表影響深遠的〈文明的衝突?〉(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一文。

路易斯認為伊斯蘭教是一個偉大的宗教,曾經孕育出偉大的文明,但是伊斯蘭文明數百年來都在走下坡,阿拉伯世界出現一個又一個獨裁高壓政權,導致原教旨主義與極端主義興起,對西方文明代表的現代化與世俗化滿懷憎恨與憤怒,認為這些力量踐踏了穆斯林的傳統價值與忠誠,剝奪了他們的信念、期盼與尊嚴,甚至斷絕了他們的生計。

大師級論戰 薩依德:路易斯對阿拉伯世界一無所知

路易斯的理論受到另一位大師薩依德(Edward W. Said)的強烈批判。薩依德認為路易斯是一個歐洲中心觀點、扭曲事實的「政策科學家、遊說家與宣傳家」,以學術外衣掩蓋其政治色彩,將複雜的文化與認同問題簡化為卡通一般的善惡對抗。薩依德甚至痛批:「路易斯至少40年沒踏入中東,據說他略懂土耳其,但是他對阿拉伯世界一無所知。」路易斯則反批薩依德「輕蔑抹黑,恫嚇影射」。

其實路易斯還是有「踏入中東」,只不過並非阿拉伯國家,而是以色列。他一生捍衛以色列的生存權,反對巴勒斯坦獨立建國;曾說要巴勒斯坦領導人阿拉法特(Yasir Arafat)放棄恐怖主義,就像要老虎伍茲(Tiger Woods)放棄高爾夫。前總理梅爾夫人(Golda Meir)不但表揚路易斯的成就,而且把他的著作列為內閣官員必讀。

《哪裡出了錯》(What Went Wrong? Western Impact and Middle Eastern Response)(Amazon)
《哪裡出了錯》(What Went Wrong? Western Impact and Middle Eastern Response)(Amazon)

路易斯主義、新保守主義、伊拉克戰爭

雖然在「薩依德vs路易斯」論戰中落居下風,但是並無損於路易斯在象牙塔外的影響力。有學者稱他的理念為「路易斯主義」(Lewis Doctrine):,阿拉伯世界就是病入膏肓,要想降低文明衝突的危機、消弭伊斯蘭教對西方世界的威脅,不二法門就是改變(或推翻)阿拉伯世界的獨裁高壓政權,推行民主自由體制,而且「要玩就玩硬的,否則不要玩」(get tough or get out)。

2001年9月11日,一個名叫賓拉登(Osama bin Laden)的沙烏地阿拉伯人策動了「九一一恐怖攻擊」,「路易斯主義」立刻炙手可熱。1年後出版的《哪裡出了錯》(What Went Wrong? Western Impact and Middle Eastern Response)更是華府人人必讀之作。

路易斯從此成為美國「新保守主義」(Neoconservatism)的大宗師,時任總統小布希(George W. Bush)、副總統錢尼(Dick Cheney)、國防部長倫斯斐(Donald Rumsfeld)都是他的忠實讀者,經常聽取他的簡報;新保守主義2名要角伍佛維茲(Paul Wolfowitz)與裴爾(Richard Perle)更是他的門徒。

新保守主義促成2003年3月美國大舉入侵伊拉克,推翻海珊(Saddam Hussein)政權。路易斯在開戰前預言,伊拉克人民會「「簞食壺漿,以迎王師」。結果伊拉克戰爭成為21世紀最愚蠢的一場戰爭,留下一個生靈塗炭、後患無窮、10多年難以收拾的爛攤子。路易斯雖然事後辯稱,他其實並不贊成美軍直接入侵,認為應該支援伊拉克北部的庫德族(Kurds)進行代理人戰爭,但這套說詞無法遮掩他學術生涯的最大污點。

經歷了伊拉克戰爭、阿拉伯之春(Arab Spring)、利比亞內戰、敘利亞內戰,路易斯本人到了晚年對於所謂的「路易斯主義」,對於西方改變阿拉伯世界的能力,似乎也轉趨悲觀,2013年3月他接受英國《中東日報》(Asharq Al-Awsat)訪問時感慨地說「我們的政治與外交(在中東地區)不受歡迎,我們的武器與資金倒是很受歡迎。」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45

喜歡這篇文章嗎?

閻紀宇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