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片拍「白冷圳水的公路電影」 黃信堯:聽水聲很療癒,就像夾娃娃一樣

2018-05-25 20:00

? 人氣

黃信堯推出全新紀錄長片《印樣白冷圳》,紀錄白冷圳水從深山來到平地,再變為水果遠送外地,連在地人都未必知曉的「公路之旅」。(甘岱民攝)

黃信堯推出全新紀錄長片《印樣白冷圳》,紀錄白冷圳水從深山來到平地,再變為水果遠送外地,連在地人都未必知曉的「公路之旅」。(甘岱民攝)

 「有時候我在拍片,就會去聽聽水的聲音,覺得滿療癒的,就像夾娃娃一樣。」去年電影《大佛普拉斯》席捲全台,一舉拿下5座金馬大獎,導演黃信堯也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就連日前紀錄片《地球:奇蹟的一天》也找來阿堯導演配旁白。而在拍過劇情長片、當過聲優後,黃信堯這次回到熟悉的領域,推出全新紀錄長片《印樣白冷圳》,紀錄白冷圳水從深山來到平地,再變為水果遠送外地,連在地人都未必知曉的「公路之旅」。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印樣白冷圳》紀錄片 拍下水的歷程

位於台中的白冷圳,是日治時期由工程師磯田謙雄所規劃,翻山越嶺取來大甲溪水,讓原為旱地的新社從此成為良田。《印樣白冷圳》即是以白冷圳水為主角,紀錄一路從上游的岩石流進合歡溪,再經大甲溪、德基水庫、青山、谷關、田崙,接著注入白冷圳,走過17公里路徑來到新社,最後注入民宅、田園,甚至化為水果遠送到台北的歷程。黃信堯說,「可以說它是一部白冷圳水的公路電影。」

白冷圳

「印樣其實是張照堂老師滿愛用的啦。」談起片名,黃信堯解釋,印樣就是照片36張擺出來,從這裡挑去組成一個意象,對他來說,這部片就是去找出對白冷圳的印象。

台中市府從文史角度 拍攝白冷圳

而為何會想拍對白冷圳的印象?黃信堯解釋,其實這一開始是台中市政府的案子,想用文史紀錄的角度拍白冷圳的東西,「他們有主動邀請滿多人去的,但後來邀請的好像只有我去」,而最後因為企劃內容與其他投標的人截然不同,才從十幾位投標者中脫穎而出。

導演黃信堯推出全新紀錄長片《印樣白冷圳》,紀錄白冷圳水從深山來到平地,再變為水果遠送外地,連在地人都未必知曉的「公路之旅」。(取自維基百科,Fcuk1203攝/CC BY 3.0)
導演黃信堯推出全新紀錄長片《印樣白冷圳》,紀錄白冷圳水從深山來到平地,再變為水果遠送外地,連在地人都未必知曉的「公路之旅」。(取自維基百科,Fcuk1203攝/CC BY 3.0)

「講好聽是很會寫啦,講難聽就很會唬爛。」回顧最初的企劃,黃信堯說,其實原本是從羅馬帝國開始寫起,「水道就是從羅馬開始發揚的,羅馬人所到之處就有水道」,城市能發展就是因為有水,所以他想從這個角度開始講故事,從羅馬帝國、日本金澤的重要水利設施談回來台灣的白冷圳,因為跟其他歷史建築比起來,水道是真正為了人民的建設,而不是要歌頌偉人或者上帝。

白冷圳之父磯田謙雄 受國府委託繼續做水利

為了了解白冷圳,黃信堯也追著磯田謙雄的腳步來到金澤,踏上這位白冷圳之父的最後歸宿,「磯田謙雄是很有趣的人,他後來繼續受國民政府聘請,做農田水利工作,退休了才回去金澤」,而黃信堯指出,磯田回金澤後竟沒帶任何台灣的資料,也沒對人提起白冷圳的事,前幾年有文史工作者赴日考察,磯田的女兒就說金澤沒有人知道父親的事。

導演黃信堯推出全新紀錄長片《印樣白冷圳》,白冷圳之父磯田謙雄是很有趣的人,他後來繼續受國民政府聘請,做農田水利工作,退休了才回去金澤。(取自水利署網站)
導演黃信堯推出全新紀錄長片《印樣白冷圳》,白冷圳之父磯田謙雄是很有趣的人,他後來繼續受國民政府聘請,做農田水利工作,退休了才回去金澤。(取自水利署網站)

然而如果把這段隱藏的故事都拍出來,黃信堯認為會太過流水帳,此外他也覺得,田野調查過程中很多人都說白冷圳很重要,大家都會講白冷圳的倒虹水管曾是亞洲最大,「但再講這些都沒意義啦」,就像現在也沒人會說曾經是亞洲最大的西螺大橋,還有曾是世界最高的台北101,「白冷圳的結構是很重要,但他最重要是運了大甲溪的水。」

「於是我想說把想把水的路徑找出來,就去找一個當地的獵人帶路,去走白冷圳的路徑,而有些地方沒獵物,獵人不會走的,就自己去,來走一段水的旅程。」黃信堯認為,大家一直講很重要,既然如此,「為什麼不能用1個多小時看所謂很重要的白冷圳?」

沒有任何旁白、配樂 只有不同的水聲

這一認真看,就是一部110分鐘的紀錄片,除了字卡說明外,沒有任何旁白、配樂,對此黃信堯解釋,最初提案時就有說過,水有很多聲音,流過不同地方會有不同的水聲,那是水很重要的表情,「有時候我在拍片,就會去聽聽水的聲音,覺得滿療癒的,就像夾娃娃一樣。」

20180525-《印樣白冷圳》試片,映後黃信堯與觀者對談。(甘岱民攝)
《印樣白冷圳》試片,映後黃信堯與觀者對談。(甘岱民攝)

對於療癒的水聲,黃信堯也指出,其實在拍攝過程中,有些聲音是錄不起來的,像是水管裡的聲音,即使現場聽得到,但各種設備都錄不起來,後來只能請混音師模擬,混音師還跟他說這樣不現實,「但我跟他說,我就是想表現水的聲音」,像是排水孔裡的聲音,光是圓孔跟方孔聲音就會不一樣。

「遇山鑿隧,逢川造橋」白冷圳資料流失許多

白冷圳「遇山鑿隧,逢川造橋」,跨越地形複雜,且從日治至今管轄單位數度更迭,很多舊資料都沒保存下來。對此黃信堯也說,其實從最開始提案到去拜訪區公所、在地文史工作者,發現每個人都不知道白冷圳到底長怎樣,找到的書裡雖然畫了很多地圖,「但其實跟現在的路無法match起來」。談到對於在地文史的意義,黃信堯說,「這部片沒那麼強烈的知識傳遞,但還是大概告訴你它是怎麼走的。」

導演黃信堯推出全新紀錄長片《印樣白冷圳》,紀錄白冷圳水從深山來到平地,再變為水果遠送外地,連在地人都未必知曉的「公路之旅」。(取自農委會網站)
導演黃信堯推出全新紀錄長片《印樣白冷圳》,紀錄白冷圳水的「公路之旅」。(取自農委會網站)

如今這部由中市府標案起頭的電影即將問世,問起市府人員對於這部帶有實驗性質的紀錄片反應如何?「他們即使有感想,可是喔,有時候因為得過金馬獎,他們就不好意思講什麼。」但黃信堯也笑稱,可能有人就喜歡這種發呆片,而在他的想像中,比較適合的放映場合可能是美術館,「有個房間你可以走進去,你可以吃個雞排──欸,美術館不能吃雞排──你坐在那邊,覺得差不多了就可以走了,可以把他想像是個映像裝置。」

喜歡這篇文章嗎?

吳尚軒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