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日武觀點:用謊言壓民怨討功勞,台灣人你為什麼不生氣?

2022-07-23 06:40

? 人氣

台灣人對官員民代、媒體、以及學者專家的謊言不生氣或不敢生氣,但我覺得有必要指出,今天不制止他們的謊言,就等於是對謊言給予掌聲鼓勵,明天你我就會面對更大、更肆無忌憚的謊言。(資料照,AP)

台灣人對官員民代、媒體、以及學者專家的謊言不生氣或不敢生氣,但我覺得有必要指出,今天不制止他們的謊言,就等於是對謊言給予掌聲鼓勵,明天你我就會面對更大、更肆無忌憚的謊言。(資料照,AP)

俗話說,「九分真話,一分假話,才是最真實的謊言」,我還真的見識到了。我關心疫情,每天瀏覽相關報導並自行搜尋資料思考推敲,但面對疫情指揮中心邀功的簡報,我還是反應不過來。我曾深入瞭解台灣的電力政策,但對於政府為了壓制民怨而祭出的「台灣電價全世界第4和第6低」,還是只能暫時無言以對。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2起大內宣都是謊言,但也都是「有真有假的謊言」,除了極少數的內行人之外,9成9以上的民眾都只能被耍著玩。我直覺的認為其中必有貓膩,因此運用了網路最重要的求知功能,而本文就是我的努力成果。當然,標題的後半段是模仿龍應台女士的傳世文章,內文也將有所引用,特此致謝並致敬。

台灣電價低到全球倒數?差得遠了!

先談電價吧。在「萬般皆漲,唯獨薪水不漲」的環境下,政府決定調漲電價,必定會引發民怨,雖然不會像前總統馬英九的「油電雙漲」那樣喪失民心,但或多或少都有負面影響。因此,蔡英文政府不但用每月1000度以下不調漲來緩和民怨,還事先對輿論打預防針,由中央通訊社發出通稿,宣稱國際能源總署(IEA)調查顯示,「台灣住宅用電價格全球第4低,工業用電排名第6低」。

我探討過台灣的電力政策,但還沒有內行到掌握各國電價的程度,當然無法對這兩個電價排行有所置喙。然而,我有手有腦,因此先進入IEA官網一探究竟,但無奈發現各國電價似乎屬於必須訂閱方可取得的資料。隨後,我在另一篇報導中獲得「取自台電官網」的訊息,接下來就簡單了⋯⋯結果如圖1左半部所示,台電就是貼出那張表,沒有任何其他的文字說明。

20220705-圖1-台灣電價低 vs 隱瞞的事實。(作者提供)
圖1-台灣電價低 vs 隱瞞的事實。(作者提供)

我沒有理由認為台電有必要偽造數字,因此圖中那64組資料應該是「真話」。但問題在於,如圖右側上方所示,住宅與工業用電各取32個國家/地區,就構成了「全世界」嗎?好歹中央社應該交代只比較32個國家/地區,並說明這些比較對象的選擇標準吧!另外,還有很多國家/地區沒有納入比較,這些國家/地區的電價都高於台灣嗎?

最後一步當然是設法找出最接近事實的排名。拿electricity price這個英文名詞拜請谷歌大神協助後,很快就出現GlobalPetrolPrices這個能源價格專業網站,其公開資料只到去年9月,較新的資料也是要訂閱,但對我而言已經夠了⋯⋯所謂「住宅用電價格全球第4低,工業用電第6低」,還是2020年的資料呢!

最後發現,依照電價由低而高排列,台灣的住宅用電價格在147個國家/地區中排名第59,工業用電則在134個國家/地區中排名第80⋯⋯這個結果與台灣官方所言「住宅用電第4低、工業用電第6低」,堪稱是天壤之別!

值得特別一提的是,這次電價平均調漲8.4%,政府顧及選票而讓工業用電漲幅大於住宅用電,並宣稱電費只占可支配所得0.83%,因此對全國各個家庭的影響極其有限。看起來沒錯,但其實又是「九分真一分假的謊言」⋯⋯隱瞞了物價必定上漲,民眾消費負擔必定增加的事實。

以國泰集團給出的物價因而上漲0.4%來估計吧。沿用109年平均每戶消費支出81.5萬元這個數字,未來1年每戶消費支出將因為電價調漲而增加3260元,相當於普通家庭好幾個月的電費,而這只是每月用電1000度以下的家庭所增加的負擔,用電大戶則是一頭牛被剝兩次皮。所以,當個傻蛋,對政府體恤民眾而多漲工業少漲住宅感恩戴德吧⋯⋯套用一位網友使用的網名:這根本就是在「笑談渴飲愚民血」!

超額死亡世界第二低?這是在醜表功嗎?

接下來要針對疫情指揮中心了。我不知道指揮官陳時中是否要選台北市長,但我確知指揮中心已經急著向民眾邀功了⋯⋯繼5月底用「流行病學趨勢分析」字卡,來彰顯台灣防疫成效冠蓋亞洲之後,這回野心更大,用4張投影片宣稱台灣防疫成效全球數一數二。

那4張投影片涵蓋4個防疫面向,其中「兒童疫苗接種率世界第一」和「給藥率世界第一」屬於防疫「過程」而非「成效」,因此我只針對「超額死亡世界第二低」和「染疫死亡率在主要國家中處於最低程度」來討論。

超額死亡(excess deaths)是用疫情期間實際死亡人數,扣除其間的染疫死亡人數,再減去假設沒有疫情時的預估死亡人數,其唯一用途是拿來推估官方統計的染疫死亡人數是否可能低於實際值,亦即是否可能存在「死亡黑數」。

指揮中心拿出這張投影片來邀功時,我的下巴都掉了,只能提出兩種解釋⋯⋯其一是指揮中心裡頭的都是流行病學的門外漢,不知道超額死亡估計數的用途與限制,其二是指揮中心裡頭的都是不擇手段急於邀功,而且自視很高,把民眾當成笨蛋的自戀狂。

英國《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雜誌確實把台灣排在新加坡之後,2者的超額死亡都呈現負數,因此「世界第二低」這點表面上確屬真話。然而,超額死亡人數並不是防疫成效指標,其用途、推估、與解讀等等都迥異於指揮中心現有作法。我也懶得逐一敘述說明了,直接用表1點出指揮中心所犯的錯誤。

20220705-表1-指揮中心對超額死亡所犯的錯誤。(作者提供)
表1-指揮中心對超額死亡所犯的錯誤。(作者提供)

看完表1的內容,自然能夠瞭解指揮中心有多麼荒唐,例如因為民眾「主動封城減少外出」而導致意外死亡人數下降,於是超額死亡人數出現負數,結果卻變成「指揮中心的功勞」,這是什麼鬼邏輯?

我對《經濟學人》的資料深感懷疑,因此先用簡單的同期比較法,再用100年到110年的死亡人數建立迴歸預測模式。結果顯示,今年前5個月實際死亡人數約8.1萬人,高於去年同期和迴歸模式兩者所預測的的7.7萬人,而這段期間染疫死亡的人數還不到2000人,因此超額死亡仍然呈現正數。

染疫死亡率數字漂亮?少臭美了!

另一方面,就投影片內容而言,「染疫死亡率在主要國家中處於最低程度」也是真話,但指揮中心隱瞞了台灣疫情主要源自於致死率較低的Omicron,同時也沒有坦白承認台灣的疫情還不能視為已經緩和⋯⋯指揮中心邀功的當天,台灣還有3萬多人確診,100多人死亡!

因此,指揮中心是拿疫情尚處於「現在進行式」的台灣,來和多個堪稱「現在完成式」的國家/地區比較,犯了彼此疫情階段不同,不能直接比較的錯誤。事實上,針對一位頂大教授的建言,陳時中曾經痛斥為「亂比一通」,但指揮中心的2次邀功也都犯了相同的錯誤。

這個問題必須等到全球疫情都大致緩解才可能解決,但現階段仍然可以藉由比較合理的分析,來獲得較正確的結論。如表2所示,左側是指揮中心投影片所提示的資料,右側則是兼顧Omicron的特性,以去年年底為分界點,將疫情分為2個階段,然後分別計算各國在這2段期間的染疫死亡率,最後再據以評斷各國防疫成效的相對優劣排名。

表中的排名變化證明了區分階段的必要性。在指揮中心的投影片中,前2名是新加坡和日本,但是在2020至2021年的排名中,這2國掉到後段班,上位的是紐西蘭和香港⋯⋯雖然台灣仍然是第3,而英美仍然吊車尾。到了Omicron肆虐的2022年,台灣還是第3,但第1變成日本,而香港變成吊車尾。

20220705-表2-部分國家/地區染疫死亡率及其排名。(作者提供)
表2-部分國家/地區染疫死亡率及其排名。(作者提供)

另外,指揮中心選擇的比較對象,包括美英日3大國、亞洲4小龍、和近期經常在疫情新聞中出現的紐西蘭,看起來合情合理,但我相當不以為然⋯⋯我們是在「比防疫」而不是在「拚經濟」,要比就是全世界,而不是選擇性的挑出少數幾個國家或地區。用疫情衍生的網路流行語來說就是,我們不但要「追上世界的腳步」,而且要讓「世界怎麼跟得上台灣」!

那麼,攤開全世界的疫情資料,台灣真的是站在全球頂尖的位置嗎?以去年年底以前的疫情統計而言,答案是肯定的。如表3左側2020〜2021年排名所示,台灣的防疫表現不但優於全球和各大洲平均水準,而且還拉出一段很長的差距。因此,雖然有口罩與疫苗之亂,而且超過2000人染疫和接種疫苗而死,但相對而言整體防疫表現確實相當不錯,而這也是陳時中能夠踏上神壇的主因。

20220705-表3-台灣與全球染疫死亡率之比較。(作者提供)
表3-台灣與全球染疫死亡率之比較。(作者提供)

然而,以今年的疫情而言,台灣並沒有任何亮點可言,不但排名掉到第5,死亡率也遠高於全球平均,既趕不上亞洲平均水準,也落後於同屬海島環境的大洋洲平均,只比歐、美兩大洲稍微好一點。換言之,如果拿掉Omicron死亡率較低的優勢,台灣的防疫成效根本就是是乏善可陳,而這也正是陳時中掉落神壇的主因。

附帶一提,如果指揮中心用確診率來比較,那麼第1名會變成日本,台灣居次,但已經和一度被許多台灣人譏笑為「好在沒打科興」的香港並駕齊驅,而我們印象良好的新加坡和紐西蘭都會掉到後段班,吊車尾的則變成南韓。

那麼以2年多以來的疫情而言,台灣的實際排名在哪邊呢?答案令人不忍卒睹⋯⋯以確診率而言,落在全球排名130開外的後段班,只比我們認定疫情慘重的香港以及北美洲平均水準稍微好一點。以染疫死亡率而言,因為主要疫情來自於Omicron而享有優勢的台灣,實際全球排名還是落在70開外,已經相當接近亞洲平均水準,並且還在繼續下跌當中!

搞懂了吧?所以我對指揮中心的邀功噁心到想吐,因為只要拿不同的防疫指標、期間、和對象來比較,就可能讓比較結果有如天壤之別。所以,繼續當個傻蛋,對指揮中心提示的防疫功績歌功頌德吧⋯⋯套用網路流行語:「呆丸郎」就是這麼好騙!

香港雨傘運動是許多香港年輕人接觸社會運動的起點。(AP)
將「怕事」和「算計」結合起來,就足以說明台灣的許多重大群眾事件。只有在事情強烈打動自己的內心,尤其是涉及保護自己和家人,且大勢已成、法不擇眾之下,民眾才會普遍站出來向政府表達自己的怒氣。(資料照,AP)

台灣人為什麼不生氣?

將近40年前,龍應台女士發表了那篇膾炙人口的《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用隨處可見的環保和治安等範例,點出台灣社會到處都有令人生氣的問題,但偏偏民眾並沒有生氣,或即使生氣也沒有表現出來,並沒有將自己的怒氣反應給當事人、官員、或民代。

龍女士也點出民眾不生氣或不敢表現出怒氣的可能原因⋯⋯「中國人怕事、自私,只要不殺到他床上去,他寧可閉著眼假寐」。同時她也呼籲說,「你今天不生氣,不站出來說話,明天你——還有我,還有你我的下一代,就要成為沉默的犧牲者、受害人!」

我同意龍女士的觀點,因為從服役期間開始,一直到我開始臧否時事之後,不斷的有許多長官同僚和親友長輩對我耳提面命,勸我收斂鋒芒以免惹禍上身。但我也認為,除了「怕事」之外應該還有其他隱性因素使然。

其一是經常被提起的「台灣人很功利」。這個功利並不是倫理學上的功利主義(Utilitarianism),而是「精於算計得失」,也就是先考量可能有什麼好處和可能必須付出什麼代價,然後再決定應該怎麼做。

將「怕事」和「算計」結合起來,就足以說明台灣的許多重大群眾事件。只有在那件事情強烈打動自己的內心,尤其是涉及保護自己和家人,而且大勢已成、法不擇眾之下,民眾才會普遍站出來向政府表達自己的怒氣,否則即使有政黨支持,結果也多半是雷聲大雨點小⋯⋯例如陳水扁時代的紅衫軍和馬英九時代的洪仲秋事件,都具備這2個特質,至於規模更大的「牽手護台灣」則只是符合第一點,因為那根本就是當時的執政黨所支持的活動,而且表達怒氣的對象是海峽對岸的中共。

其二是無論專制或民主社會都無法避免的無奈與疏離。簡單的說就是,既然權力專屬於官員民代,而個人意見對官員民代毫無影響,那麼再怎麼努力也沒有用,乾脆眼不見心不煩,個人自掃門前雪,埋頭只顧自家事。於是,除了總統大選這類可能足以影響身家性命的事件之外,基本上都是兩耳不聞窗外事。

本文無意探索台灣人的民族性,以上對龍女士觀點的補充,純粹來自於個人的親身體驗。我當然不敢說就是因為這3個原因,導致台灣人對官員民代、媒體、以及學者專家的謊言不生氣或不敢生氣,但我覺得有必要指出,今天不制止他們的謊言,就等於是對謊言給予掌聲鼓勵,明天你我就會面對更大、更肆無忌憚的謊言,最後甚至可能膽大包天,編織出一個完美到幾乎所有民眾都無從分辨真偽的瞞天大謊!

針對本文所述的2個事件,我很欣慰的看到台灣社會似乎出現一些進展⋯⋯媒體中大量出現有關電價調漲可能推升物價的報導,甚至有記者打臉指揮中心,指出新加坡才是兒童疫苗接種率全球第一,迫使指揮中心迅速修改並重發新聞稿,而超額死亡部分也有媒體引述學者專家所言而有所質疑。

但無論是否確有進展,歷史明確的告訴我們,德國的納粹黨和義大利的國家法西斯黨,都是用華麗無瑕的謊言獲得民眾的選票支持,而結局卻是將民眾帶入絕望的深淵⋯⋯我只能祈禱台灣永遠不會出現這種悲劇,永遠不會有人和馬丁尼莫拉(Martin Niemöller)牧師一樣悔恨的寫出懺悔詩。

*作者為大學退休教師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