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妳會害慘整個家!」送爸爸進急診竟成最大難題 她深刻看見束縛台灣50年惡夢

2022-07-07 08:50

? 人氣

職能治療師N則說,長輩經歷長期的恐懼、到現在才有轉型正義,可以清楚看到長輩對陌生人進入家中還是會警戒緊張、做身體檢查被固定四肢會眼眶泛淚,這時工作者也必須意識到長輩狀況、協助緩和身體狀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更重要的是,這照顧是很難走「純分工」的,例如N是職能治療師、負責的是長輩身體狀態,但如果長輩突然想講些過往遭遇卻被說「等心理師來再講喔」,長輩可能就再也不會開口了,照顧隨時都要有敏感度。郝柏瑋也說,彼此的專業很難壁壘分明,郝柏瑋必須跟職能治療師N還有居服員分享一些心理學概念、N也要分享一些復健的事,「你不能只涵蓋你的職種,要是一些跨專業的綜合體。」

此外,團隊也會有大量聯繫溝通,包括案家與長照資源、家庭成員、促轉會、其他專業人員、居服員等,郝柏瑋說這溝通成本可能是過往10倍以上,但也相當重要,「如果不細緻,就會造成很多誤解跟錯接。」工作時間也很難像過往一樣心理師固定在特定場所等患者來,郝柏瑋說他們甚至有點形成「類家人」,長輩有事會找他商量、幫忙開車拿藥接出院,「你會做,是因為他們的信任。」也因此,傳統長照太過「目的性」的作法是無法確實照顧到長輩的,N就說:「如果現有體制幫不到他們,他們會更覺得無法被幫助、難以信任。」

也因此,當訴求一致性與效率的衛福部接掌受難者療癒與長照服務,就不一定能有這些空間。在陳慧瑛看來,一般長照工作者其實也可以視個案情況去調整,而衛福部也應思考受難者特性、跳脫既有社福模式,這可以透過培訓來提升工作者敏感度,也可以考慮跳脫中央統籌、由各縣市政府進行,或由一個類似犯罪被害人保護協會的公法人基金會去支撐。

儘管療傷很難,陳慧瑛最後也說,提供協助不意味著有需求、要被幫忙的人是弱的,「給個案力量、給他資源,他們同時也會給我們很多的學習,我不覺得這是一種標籤、不好的東西。」陪伴受難長輩不只是虧欠,或許,這也是個社會學習善待人的過程。

一起面對台灣傷痛歷史、走過創傷,請參考向生馬鞍藤:台灣政治暴力創傷跨專業療遇協會」臉書粉絲專頁(連結)

本篇文章共 2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1,150

喜歡這篇文章嗎?

謝孟穎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