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賢專欄:為何曾俊華不能如馬哈地般叛變

2018-05-25 07:00

? 人氣

港人未嘗過健全民主制度的經驗

可是對於香港、大馬這類選舉不公,既得利益者壟斷管治的體制而言,人民並未有嘗過健全民主制度的經驗,支持民主的訴求依然是社會的主流,反對派取得過半票數。可是因為各種制度的操控,香港受礙於功能組別議席,而大馬則因為國陣政府的選區劃分和買票問題,令執政陣營繼續在議會具有優勢,選民無法依靠選舉變天。因此,執政陣營脫離與反對派合作,就成為僅餘的變天希望。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不少香港人看到大馬大選的新聞後,第一想法就是跟曾俊華類比。港英政府出身的曾俊華,曾擔任前港督彭定康的私人秘書,更為人熟知的是他擔任政府第三把交椅財政司司長時。曾俊華的出選,令人懷緬善治的港英時期和還算開明的曾蔭權時期,同時民主派的支持和曾俊華亮眼的選舉工程,也令不少選民期盼曾俊華能重新推動政制改革。

馬哈地和曾俊華同樣為前朝政府重要人物,在任內也遭反對派大力抨擊,但任內仍具有一定政績和民意支持,令他們在社會評價高於其他前朝庸官或專制者。馬哈地脫離巫統,最終被反對派推舉成領袖;而曾俊華參與行政長官選舉,同樣獲得民主派的選委提名和支持。兩個政治人物皆因為利害關係,與反對派結成彼此依存的政治聯盟。

北京全面管治下精英難叛變

當然,兩者命運大不同,前者成功帶領反對派,取得關鍵的保守票源讓議會過半,順利變天;而後者縱使取得逾六成民意支持,超越民主派傳統五成五的得票率,成功拉攏部分保守選民支持,但礙於北京對選舉委員會的操控,最終在高民望下落敗。

兩者同樣是民主化理論當中,管治精英叛變(Elite Defection)的事例,但這兩個正反事例很明顯,表明只有實權當權精英的叛變,才能為政局打開缺口,而香港很明顯在北京的全面管治和控制下,難以出現以上的條件。

不過,要警惕的是,這類對過去和未來的故事解說是把雙面刃,一方面可帶動民主,另一方面亦可能令專制、獨裁重臨。民主管治不彰,經濟不公平的浮現,就可能出現對「強人」政治的憧憬,專制幽靈也會隨之出現,揮之不散。

*作者為專欄作家。本文原刋《新新聞》1629期,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