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紀宇專欄:在假新聞泛濫與社群網路操控的年代──從國際視角看台灣經驗

2018-05-22 06:10

? 人氣

2018年普立茲獎揭曉,《路透》以緬甸少數民族羅興亞人(Rohingya)難民面對的暴力拿下「特寫攝影獎」(AP)
緬甸少數民族羅興亞人(Rohingya)遭遇的苦難與社群媒體息息相關(AP)

新聞亂象的防治之道與新聞自由

面對假新聞猖獗、社群網路助紂為虐的亂象,要求加強管制、防治的聲浪也日漸高漲,台灣可以受益於其他國家經驗之處更多。歐美政府著重點是要求臉書、推特(Twitter)改變政策與運算法,營造較為健全的網路場域,同時加強防範外國勢力干預重大選舉與公共政策。歐美主流媒體則標舉事實查核(fact check),一方面提升報導水平,一方面制衡川普之流的領導人信口開河、謊言惑眾。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在國家立法方面,法國考慮立法規範新聞網站,德國則已經針對社群網路開鍘,是兩個具指標性的案例。但是在許多威權政體的開發中國家,包括幾個亞洲的台灣鄰國,「防治假新聞」反而可能淪為政府遂行新聞檢查、迫使媒體自我檢查、打壓言論自由、營造選舉優勢的方便法門。

馬來西亞最近以打擊假新聞為由通過的新法,對「假新聞」的定義非常寬鬆模糊,罰責與刑責不輕,似乎擺明了要讓批評政府的媒體動輒得咎。馬來西亞前總理納吉(Najib Razak)在自身1MDB貪腐醜聞尚未落幕、今年又適逢國會選舉之際推動立法,其實是用心可議的錯誤示範。

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原本也推出類似的新法,但是被主流媒體反將一軍,查出他的選戰文宣團隊創立的網站「The True Picture,美其名事實查核,卻是為政府與執政黨效命,而且並未揭露背後的關係。

2018年5月10日,馬來西亞國會大選落幕,《馬來西亞前鋒報》頭版報導選舉動態。(廖綉玉攝)馬來西亞大選、馬來西亞
2018年5月10日,馬來西亞國會大選落幕,《馬來西亞前鋒報》頭版報導選舉動態。(廖綉玉攝)

馬來西亞遭到強烈質疑,印度政府自討沒趣,但新加坡、菲律賓等國還是躍躍欲試。中國更不消說,對臉書在歐美闖下的大禍見獵心喜,拿來宣揚其網路監控、新聞檢查、萬里防火牆的「中國模式」。習近平4月20日在北京召開「全國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會議」,強調「決不能讓互聯網成為傳播有害信息、造謠生事的平台」、必須「加強黨中央對網信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

有這些國家的例子,台灣更應該在立法與執法工作上戒慎恐懼;在防治假新聞與限縮新聞自由之間,畫出明確的界線;政府應該謹守分際,公民社會擔任主力,媒體識讀教育、媒體公信力比立法與執法更重要。今年4月成立、預計7月上路的「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就是一個很好的起步,以台灣本身極為豐富的媒體實務經驗與研究,未來可以發想出值得其他國家參考的模式。

但無論假新聞如何猖獗,網際網路在本質上是一個自由開放、不斷嘗試錯誤的場域。長江大河挾泥沙俱下,網際網路弊絕風清的那一天,也會是它的死期。

民主、網路與媒體的共存共榮

近年民族主義、民粹主義、反全球化與反菁英風潮瀰漫歐美國家,充分顯現西方民主體制發展至今的弊端與侷限。對此,網路帶來的既是契機也是破壞,而媒體則能夠藉由與兩者(網路與民主)的互動,發揮關鍵作用。個人以為,西方民主體制仍是最適合台灣的體制,台灣的生存也需要一個「更民主的國際社會」。因此,如何追求媒體與民主、網路共存共榮,是吾等媒體從業者最重要的使命。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250

喜歡這篇文章嗎?

閻紀宇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