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從恩恩案看突出個案勝過多數沉默確診死者

2022-07-01 05:30

? 人氣

2021年韓國有一部很紅電視劇《章魚遊戲》,在遊戲中無法應付遊戲關卡的人,要失去生命。而台灣這場疫情遊戲也是,無法克服病毒的,就被消滅,美其名的藉口就是疫情,但疫情就一定會死亡大量的生命嗎?!如果從台灣前2年防疫過程,和能借鏡國外,怎會在毫無章法,處處被地方追著跑?等地方強烈要求下再改變防疫指引?!甚至如能延續2021年3月7日以前政策,相信這數千條人命,及未來可能被病毒奪走的生命,而這些生命卻沒有得到任何關注,沒有任何人為他們發聲。5000:1的生命權重,前者只剩下數字,後者得到超乎比重的重視和關懷,讓人驚訝生命價值竟如此扭曲和可笑。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20220524-SMG0034-N01-黃天如_02_2022年迄今各年齡層新冠死亡人數及中重症致死率
2022年統計至5月底各年齡層新冠死亡人數及中重症致死率

病毒不清零,記憶早已歸零

在集體利益大纛下,疫情下死亡生命被量化,被數字化,被成為研究標本。一具具趕往火化的遺體,迅速被社會遺忘。每個人都知道沒有病毒,這些人該還活著,但病毒來了,死得非常當然,而其最可笑的理由是他們必須死,否則其他人會死。而他們死就像啤酒泡沫一樣,連一點尊嚴或尊重也沒有,連親人最後一面也沒有。事實上只要清消好大體,基本上穿然是不可能的,莫非這些屍體還會飛沫穿染。但我們的官僚,除了攬功推責外,什麼是社會介質,根本毫不考慮,畢竟死的不是他們。

社會對這4000、5000人記憶歸零,病毒持續,政治攻防持續。我們看到大人們染疫,幾乎全國慰問辛苦,看到恩恩案,社會不斷報導,而這些背後政黨名嘴、網路粉絲輪番攻擊。對比如泡沫般消失的幾千個生命,真是無比諷刺。而這些生命被消失,是不是代表台灣就能融入國際社會,經濟更好?根據中研院的2022年2月份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然結果不是這樣。該報告指出管控寬鬆,對人民福祉和經濟並沒有提升,反之,有嚴謹和規劃的管控,不僅能有較好經濟發展,而且社會成本付出較少。由此可見,與病毒共存可以改善貿易和經濟發展,這種論述是靠不住的。

舉台灣2020年到2021年,當世界各國飽受健康和經濟雙重打擊時,台灣並沒有因此受到過多衝擊,國際貿易更是大幅成長,甚至國內觀光也漸次回暖。市民經濟因為社區病毒極少,夜市、餐飲也陸續恢復,實在看不出,一個沒有病毒流竄社會,經濟會比到處有病毒的社會,人民生活得更差,更有恐懼感。

四、五千條人命犧牲,能為台灣換來什麼反思?

該份報告更指出,根據流行病學的常用指標:基本再生數(Basic Reproduction Number, R0),意思是每一個感染者平均會傳播給多少人。當 R0 越大,代表疾病擴散快,疫情越難控制;若 R0 小於 1,傳染人數變少,疾病便會逐漸消失。所以只要邊境管控良好,社區沒有病毒是可以實現的。

至於說與病毒共存,人民就能恢復過去生活態樣,專家學者,也指出,這是不可能的事。在全球化,且高傳染力病毒之下,生活還是需要高度警戒。否則病毒依然對人民健康福祉有很大殺傷力。除此之外,一個國家的經濟模式,在疫情下也有不同發展。因此,若一個國家產業愈能遠距工作,經濟衝擊也相對愈小。即使國內封城,人們還是可以遠距作業,以及透過國際貿易互通有無,經濟衝擊就可能降低。

職言之,台灣經濟在疫情下,得到充份發展是個事實。根據這個事實改變台灣防疫政策,實在看不出異動策略的必要性在哪裡。況全球病毒染疫依舊非常嚴峻,如果讓全球疫情稍緩,國內將疫情擴大可能影響模型建構完成,並準備好各種因應,則死亡人數或可不用這麼高,市民經濟也不會受衝擊,醫護可以稍緩口氣。

可惜台灣太忙了,思慮都在政治攻防。一個恩恩案佔據社會集體思考,政黨都在謀求政治利益最大化,誰還去反思疫情下如何改善防疫和經濟發展,如何找到最佳平衡點?

結語:病毒持續肆虐下,這些犧牲的人命並沒有給台灣帶來多少反思,這就是台灣社會對這些無辜生命的回報。病毒會致人於死,但錯誤政策,集體向下沉淪社會,怕是比病毒更可怕。

*天涯社區民間語文主筆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