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專訪平路:香港宿命就像兩輛火車,沒有道理不會對撞

2022-06-29 21:00

? 人氣

所有的創作藝術家,他很需要被看見。不能說某些來了台灣就夠了,香港本地才是最重要的。長遠來講,那個地方還是要有培養出元氣才有可能有未來,才有可能有一天有可能恢復它作為很重要的、無論是東西交流,或是未來過去各種歷史縱橫的交流的、非常特殊的地方。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德國之聲:近年也有越來越多在台港人,您認為他們可以在文化交流上扮演什麼角色?台灣方面呢?

平路:對台灣來講是很不錯,因為有廖偉棠、有鄧小樺等(來台),所以我們文化上的風景又多開了幾株奇花異蕊,對台灣本地藝術家的互相刺激、激發創意那是很有幫助的。

我覺得比這個更重要的,是台灣怎麼幫助香港保持本地創作的元氣。除了這些人,第一流的頭腦、最精彩的創意有機會到台灣來,不只是交流,而是常駐,當然會給我們很多養分,另一方面一樣重要的是,怎麼幫香港?

我們都知道,你只有在地的養分才能養出真正屬於香港的藝術家,那個部分我覺得我們可能做得不夠,怎麼做可能還需要一些思索。無論如何你不放棄另外一半我們需要努力的事情,不能說因為是文化就不管它,因為政治我們沒辦法插手(就不管它)。我覺得應該還是要盡量地去參與,用任何的形式,譬如台灣過去做展覽,多交流,我覺得還是應該多去。那是一個真正的、那個地方的創意,還是需要大家一起去呵護。

德國之聲:香港作家西西的《我城》是書寫香港城市身份認同思考的先行作品,到後來《浮城誌異》也被認為帶有「香港人」的意識。2020年她在接受媒體訪問時說,她「對這半年發生的事感到很痛心」,並以「危城」形容當時香港境況。「一國兩制」25年,您怎麼看待「我城」、「浮城」到「危城」的變化?

平路:不管它是怎麼樣變化,我覺得非常重要的,就文化人、藝術人來講,當地人的文化藝術來講,它應該還是「我城」,它還是那個唯一的城——你可以出走、可以流亡、可以到別的地方創作,但一定還是有一批人要在那個地方,把那個故事書寫成自己的部分,他要留下他的記憶。

所以我覺得那個是我們所有在外面的人,應該要關注、應該要祝福、應該要給予我們最大可以做些什麼的,那個還是非常重要。

雖然我們講,包括它的電影業現在支離破碎,真的叫支離破碎,但是我們還是應該期待不管用任何方式,參加影展那只是一項,用各種方式讓它保存能夠說那個地方故事的能力。無論它的現狀怎麼樣,還是「我城」。

德國之聲:您曾出版散文集《香港已成往事》,現在「香港已成往事」了嗎?未來有打算再書寫香港嗎?

平路:那個時候書名叫《香港已成往事》,但其實我離開香港後——說沒有一天(不想)是誇張的說法——但它確實一直在我心裡,可能因為七年的時間實在不短,尤其在我自己創造力或想像力非常豐盛的年代,那個七年對我非常重要。

我在香港有非常盡心地工作生活,還有一些非常知心的朋友,在我的生命中,它真不是往事,它時常還是在我心裡,還是不可能不關注它的福祉,而且我都希望我是以它的本位去看事情,希望對那個地方我關心的人最好的方式,所以其實是情深款款,還是感情很深。

我常常想到我在香港那個地方租的房子,很小一間,是我自己找的,而且我一住住了七年,我常常都會記得在那個陽台上,一個人過了很多的時光,沒有辦法忘記。甚至我今天早上居家隔離時間,我還在看一本香港朋友寄給我的書。那個都是很綿密的記憶。未來我不知道會不會再寫,但心裡的關注是一樣的。

平路本名路平,是台灣當代最知名作家之一,2021年獲「國家文藝獎」。2003年到2010年間,她曾在香港擔任台灣光華新聞文化中心主任。除了出版小說及散文,她也曾任《中國時報》主筆,並為港台多家媒體撰寫專欄。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作者: 葉家均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