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祥觀點:血淋淋的烏克蘭給台灣的活生生教訓

2022-06-29 06:30

? 人氣

2022年烏克蘭戰爭,返鄉女子發現家園已成廢墟,抱著孫女的洋娃娃痛哭(AP)

2022年烏克蘭戰爭,返鄉女子發現家園已成廢墟,抱著孫女的洋娃娃痛哭(AP)

烏克蘭戰爭進入新的階段,俄羅斯即將掌控烏東地區,烏克蘭東部據點盡失,重裝備失去大半,後勤支援斷絕,歐美武器援助緩不濟急,士氣瀕臨瓦解。烏軍即將失去整個盧甘斯克州,鄰近的頓內茨克州也不保,整個頓巴斯地區很快成為俄羅斯的囊中物。烏克蘭由不得不談判桌上割讓國土,歐美援助國家只能寄望戰爭長期化後再以優勢扭轉局面,但有哪一個國家願意為沒完沒了的戰爭將資源投入無底洞?烏克蘭總統哲連斯基和歐美國家領袖明知大勢已去,仍然站在道德高點上發出堂皇語言,但私底下已在打退堂鼓,尋求有尊嚴地從烏克蘭熱戰中抽身。

俄軍原本計畫快速攻占首都基輔,推翻烏克蘭政府,遭遇烏克蘭頑強抵抗,看出苗頭不對,即刻將戰事轉入烏東的頓巴斯地區,藉著當地兵力與火力優勢與運用之便,在親俄叛軍助陣之下,很快就讓烏軍陷入慘烈劣勢。

西方國家看出大勢已去,從官方到民間,「以土地換取和平」的呼聲漸起。美歐國家在「烏克蘭疲乏症」作祟之下,原本聲勢浩大的聯合戰線不敵殘酷的現實以及民意支持先盛後衰的催逼,如何儘早鳴金撒手已經提上議程表。在民選體制中,民意最大,根據歐洲外交關係協會在十個國家進行民意調查顯示,被調查者過半希望戰爭儘快結束,認為烏克蘭作出領土讓步也沒關係者占35%,支持將戰爭進行到底直至勝利的者只占25%。歐洲主流民意也許還是同仇敵愾,但理性算計之後,主張求和者已高過主戰者十趴。歐盟最重要的德國和法國,超四成被調查者希望儘快結束戰爭,支持戰到底的只剩下二成。為烏克蘭敲鑼打鼓最用力的美國,主戰民意也漸消退,近期調查顯示,超過半數的受訪者認為,目前最優先考慮的應是降低這場戰爭對美國經濟的衝擊。

面對民意的轉向,政治領袖掌握的方向盤怎能直直向前而不跟著轉彎?何況美歐各國目前都為通貨膨脹所苦,經濟衰退迫在眉睫,俄烏戰爭一日不停,軍經援助的流血就不會停歇。目前只有美國與英國堅硬如昔,其他國家疲態漸出。烏克蘭若能割地求,讓戰爭結束,歐美國家可以跟著停損,所以紛以保全本國利益為優先。哲連斯基臭臉迎接德法義三國領袖,道出他的戰爭英雄角色快要退場了,被迫開始演起悲劇英雄角色。國家實力弱不抵強,仰仗外力援助,如何能有自主空間?

烏克蘭沒有久戰的實力,美國及北約歐洲國家雖有利用持久戰拖垮俄羅斯的如意算盤,但實力不堪久戰,民意變動如流水,雖然戰爭爆發後,歐洲國家與美國一體抗俄,但軍援不足所需且緩不濟急,對俄羅斯的制裁也漏洞百出。既然軍事武器不足以粉碎俄軍攻勢,經濟武器圍困不了俄羅斯,民意支持撐持不了多久,焉能長期抗戰?哲連斯基仍在頑抗,但殘酷的現實已經讓他喘不過氣來。在他看來,民主國家的政治領袖在烏俄戰爭中,與其說展現如何凝聚共識,不如說人人都想演出英雄角色;問題是,誰是真英雄?是不惜犧牲的強勢,還是應以蒼生為念,有勇氣承擔失敗主義罵名?

他自己何嘗不是如此?他在戰前耽溺於民粹政治,且誤以為美國等北約國家必定相挺到底,會提供強有力保護傘。結果希望完全落空,美夢全然破碎,即使他率領軍民強硬抵抗,也無法挽救生靈塗炭且最終戰敗的局面。這個被封為「戰爭英雄」的人,儘管治國犯了大錯,但所抒發的言論常有高明見解,不無參考價值。

在兵馬倥傯之際,他日前以視訊方式在亞洲安全論壇「香格里拉對話」上發表演說,並接受現場記者提問。有記者問他:「如果中國大陸武力犯台,台灣該如何因應?」他回答說,從烏克蘭現況而言,一旦爆發全面戰爭,外交解決的方案和制裁的效果是有限的;外交解決通常對預防衝突有用,但不應用在已有幾百萬人喪生或被迫逃離家園之後。他雖沒有指名,但言下之意,是告誡台灣若要避免對岸軍事攻擊,必須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在戰爭降臨之前,先要充分對話,進行外交斡旋,以避免戰爭發生。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2022年6月3日,烏克蘭戰爭100天,哲連斯基總統的100篇演說(AP)
2022年6月3日,烏克蘭戰爭100天,哲連斯基總統的100篇演說(AP)

哲連斯基以慘痛的經驗說出這席話,真是肺腑之言,對台灣極具參考價值。過去三十年間,北約積極東擴,無視於俄羅斯安全備受威脅的感受與警告,美國及北約國家運用顏色革命、群眾政變等方式掌控烏克蘭,將其作為壓制俄羅斯的戰略棋子運用。烏克蘭以為背後有靠山,所以無所忌憚地進行「去俄化」與敵對化行動,結果遭受俄羅斯兵戎相見。哲連斯基即使對於自己過去的作為不表後悔,但這場血淋淋的教訓必然啟發了他,讓他看出防範於未然的重要性。

對於台灣而言,他從慘痛經驗學得的教訓,應有振聾發聵的效益。台灣跟戰前的烏克蘭很像,不懂得在強權中間尋求平衡之道,扮演溝通兩方的角色,而是自甘成為一方的戰略前沿,成其運作的工具。民進黨全面執政以來,更是耽迷於「抗中保台」、「反中親美」的戰略遊戲,甚至不惜升高對抗態勢,藉以謀取選舉紅利。然而,有美國口頭上和軍購上的羽翼,安全就可穩如泰山嗎?兩岸關係就可任其惡化嗎?中共無法長期容忍台灣被美國利用來遏制中國的戰略考量就可漠視嗎?民進黨政府「聯美制中」一邊倒策略對於台灣究竟是加大還是免除了潛在的風險?

烏克蘭的悲劇告訴我們,只有預防戰爭發生才是上策,戰爭爆發後才來的外交斡旋與經濟制裁都無濟於事,無法彌補戰爭的慘烈損害。即使有強國挺而相助,進行持久戰,也會如哲連斯基所說的,出現「戰爭疲勞」的問題,無法長期持續。台灣許多人相信中共膽敢武力犯台,美國必然力挺到底,但美國基於國家利益的盤算,難道會不計代價、無畏戰爭升級甚至核戰爆發而長期援助或者參戰嗎?

美國對台海安全的對策,近期立場似乎有從「戰略模糊」轉向「戰略清晰」的趨向。然而,近日中美雙方國防部長的對話顯示,中國對於台灣問題的堅持程度與戰略清晰顯然超越美國,且差距不可以道里計。如中共國防部長魏鳳和所強調的,「一中原則」是中美關係的政治基礎,搞「以台制華」不可能得逞;「如果有人膽敢把台灣分裂出去,中國軍隊必將不惜一戰,不惜代價」。他顯然是在表明中方一貫的戰略清晰是堅持而具體的。至於美國,其國防部長奧斯汀重申,美方繼續奉行一個中國政策,但反對單方面改變現狀,並呼籲中方保持克制,不要採取進一步動搖台海局勢穩定的行動。美方表面上還是維持抽象而曖昧的「戰略模糊」。

兩相比較,中共將台灣視為內部問題而不容外力干預,沒有商量餘地,沒有妥協空間,台灣如果繼續倚美頑抗甚至邁向實質台獨,極可能招來禍患。我們如果不能防範於未然,一旦戰爭爆發,所有的外強相挺、外交斡旋與經濟制裁都無法挽回戰爭造成的慘重損害。所以,積極運用政治斡旋,備戰之餘努力避戰,防範於未然,才是唯一正道。哲連斯基以百姓的血淋淋痛苦給台灣上了活生生的一課,台灣人一定要聽進去。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前中央通訊社董事長,前中選會委員,本文原刊《美麗島電子報》。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