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專文:專權政治好大喜功─董建華未兌現的「建房指標」

2022-07-02 05:50

? 人氣

「指標」就是領導人提出一定要實現的宏圖大計,而自置居所從50%在十年內要大幅升至70%,更是大躍進式的「指標」。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提出八萬五作「指標」,私人發展商既知道這是董特首的「嬰兒」,卻不知道政府會建多少公屋,不知道會不會供過於求,影響樓價。加上在金融風暴後加息的陰影下,地產業好景不再,於是很多地產商就放緩了發展項目。為實現董建華的「指標」,政府就要增加以及加快建公營房屋。

此外,為了實現70%的自置居所,政府決定將廉租的公共房屋,以極低的售價賣給現有住戶。

政府的加快建公屋和廉價賣公屋,均使社會房地產價格大幅下調。地產代理公司紛紛倒閉。許多擁有自置房屋人士,資產大幅缩水。更有不少正在分期付款供樓的人士,因房價下調而使擁有的物業變成負資產,即市值比尚未清還的本金現值還低。

股市中有四成屬地產股,地產下跌也使股市不斷下跌。九七前香港的經濟榮景一落千丈。當時不少人認為「八萬五建屋計劃」是樓價下滑的元兇。但董建華一直沒有表示八萬五建屋計劃會取消。直到2000年他接受電視訪問時才說,1998年就沒有提八萬五啦,它已經不存在了。「不提及等同不存在」,讓市民感到驚訝。

他說這句話之後某一天,我與幾位傳媒朋友應邀到當時的財政司司長曾蔭權官邸午餐。席間我問財政司司長,八萬五已經不存在這件事,董先生有沒有告訴你?他遲遲疑疑不知如何回答。於是我說,那就是連你都不知道啦!

中國前總理李鵬與前香港特首董建華。(美聯社)
前香港特首董建華 (左)。(資料照,美聯社)

一葉落而知天下秋。九七後第一任特首提出一個建房指標,就反映治理哲學的根本改變。港英時代,包括麥理浩十年的許多重大建樹,儘管開始可能都是高層的構想,但一定經過自下而上的層層調查、顧問公司的報告、有關委員會的研究、社會諮詢,才會在施政報告中作為願景告訴市民。

那時的港英政府,我覺得有點像《道德經》所說的「太上」境界:「其貴言也!成事述功,百姓皆謂:我自然!」意思是「為政不在多言」,辦成了什麼事,在講述功勞的時候,百姓都說,是我自然得到的。不會感謝領導者。

而中國專權政治的傳統,就是掌權者喜歡多言,好大喜功。中共建政以後,最高領導換一個就總要提些宏圖大計,以體現領袖的豐功偉業,歷史留名。這些大計許多都是擾民,有些更造成對環境和社會秩序的破壞。董建華即使在港英行政局當了多年議員,還是擺脫不掉中國人的政治傳統。

 *作者為香港知名時事評論家、作家。1970年曾創辦雜誌《七十年代》,1984年更名《九十年代》,直至1998年停刊。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