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新聞網》交易案成羅生門,員工徬徨嘆:蘋果已死,準備好隨時結束工作

2022-06-18 13:00

? 人氣

此外,台灣《自由時報》又指黃浩派其分身、香港《都市日報》社長李永康以「港蘋台灣分公司顧問」身分來台,進入《台蘋》主導結清及大量解僱員工,形同港府「黑手伸入台灣媒體」。對此,台灣移民署指出,若查有違法,將會廢止李永康居留許可,並限十日內離開台灣。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台灣官方各單位將該交易案提升至國安層級,有學者表示認可。美國奧克蘭大學新聞系的助理教授蘇巧寧表示,「因為中資不能在台灣投資媒體,因此媒體收購案應該要把它視為國安問題,該管就要管」。

她向德國之聲強調:「美國政府對於中資媒體,或與中國官媒緊密的媒體都有審核標準,台灣跟中國的特殊關係,就應該更密切地去關心。」

「這個《蘋果》已不是以前的《蘋果》」

台灣《蘋果日報》與已經停止營運的香港《蘋果日報》同屬香港壹傳媒所有,由港商黎智英創辦。雖然報紙名稱相同,但港台編輯部各自運作。2001年,黎智英進軍台灣媒體市場,創辦台灣《壹周刊》,兩年後再出版台灣《蘋果日報》,因其狗仔文化及腥羶色大大改變了台灣的媒體生態。

過去曾榮登台灣銷售第一的《蘋果日報》,其紙本去年停刊後只剩網媒《蘋果新聞網》,規模持續縮小。蘇巧寧說,《蘋果日報》對台灣的影響力很大,當年改變了台灣媒體的報導文化。2019年香港反送中運動期間,創辦人黎智英高度參與民主運動,某種程度把《蘋果》轉型成民主代言人,如今面臨現在的狀況,「令人唏噓」。

一名在《台蘋》任職超過7年、不願具名的外勤記者表示,因人力減少工作量增大,《台蘋》報導品質因此受到影響。他告訴德國之聲:「現在公司氣氛很差,內部沒什麼向心力,少了以前跑新聞的拼勁和熱情,大家心都很累。」

曾對《蘋果》有極大忠誠度的他續道:「對我來講,《蘋果》從去年大批解僱潮後,大家內心就覺得《蘋果》已經死了,這個《蘋果》已經不是以前的《蘋果》。以前資源很多、跑新聞讓同業覺得我們是很強的競爭對手,但現在因人力減少,且很多都是剛畢業新人,跟資深還是有落差。」

他向德國之聲補充,過去《台蘋》能做許多調查報導,但如今根本沒有人力,「平常的新聞都顧不完了何況是調查報導」。他無奈地說:「很多部門都被裁掉了,分崩離析,厲害的同事都去別地方了。」

據他透露,《台蘋》薪資比其他媒體高,因此大部分離職員工到其他媒體工作都是降薪轉職。關於交易案,對新聞工作仍有熱忱的他表示,作為基層也只能走一步算一步,「若真的不行就離開。畢竟媒體不是只有一家,也不一定只能做媒體。」

未來何去何從?

去年6月,香港《蘋果日報》多名高層被港府以《國安法》的名義拘捕,該報並被凍結資金,造成資金斷裂,被迫停刊。創辦人黎智英則因被控「非法集結」、「發佈煽動刊物」及「串謀勾結外國或境外勢力危害國家安全」等案,身陷囹圄。

無國界記者(Reporters without borders)週五(17日)指,香港《蘋果日報》報社包含黎智英在內的7名職員至今仍遭拘禁,並可能因涉嫌危害國家安全而遭判無期徒刑。

在香港《蘋果日報》關閉後,《台蘋》交易案會否標誌著黎智英在台影響力劃下句點?蘇巧寧表示「有可能」,但仍得看接下來交易案如何發展。

她說:「若台灣《蘋果新聞網》關閉,那真的就代表黎智英時代真的結束了,不過若是《蘋果》易主,因為其社群強大,因此影響力不會完全消失。」她強調,買家是誰將最為關鍵。

蘇巧寧解釋,台灣媒體立場鮮明,《蘋果》政治立場「相對不是太強烈」,因此若易主後,新東家的政治表態有不同作法,將會影響台媒生態。她說:「未來做出的發言或代表的意識形態,將會牽動台灣媒體生態板塊。」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作者: 李宗憲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