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祝瑛觀點:論文之外別有風景─從讀博到指導兩岸學生的經驗談

2022-06-19 07:10

? 人氣

在教學方面,許多博碩士生都是在職人員,通常都非常的忙碌。因此,在教學大綱上必須明確清楚所有閱讀資料明細、上課進度中的討論議題、作業報告格式與規定,還有出缺席規定要求等,都以明確清楚為原則。同時在撰寫各種報告的同時,協助他們思考未來論文的方向。有些同學修完幾門課之後,研究架構與章節就能有初步的輪廓。這是因為他們透過上課報告的練習,逐漸學會聚焦問題,進而找到寫作訣竅。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此外,筆者也會要求他們做一份專書評論(Book Review),讓他們學習如何閱讀學術專書,並依照課程規定的架構,進行讀後評論。這些報告筆者也盡量仔細批改,提出修改建議後,發還給學生參考。透過這些訓練過程,除了讓他們學會看別人的寫作與重點摘錄外,也建議他們進行有目的 (purposeful) 的論文寫作----為日後投稿發表而作準備。

20220521-台大21日舉辦110學年度畢業典禮,並由來自墨西哥的化工系陳功力(左二)代表國際畢業生致詞。(顏麟宇攝)
圖為台大舉辦110學年度畢業典禮。(顏麟宇攝)

在人生經驗分享方面,學術研究是一個漫長且寂寞的歷程。很多學生到了這個年齡交友圈越來越窄,因此導師要適時鼓勵他們參加一些社交活動。如果某個學生結婚或家裡增添新成員,筆者會給予獎勵或慶祝。如:每一年定期舉辦周家庄群組聚餐,邀請所有的學生或助理們回來相聚,由導師作東,聯繫感情。其實作為教育領域的老師,最高興的就是看到學生有了下一代,這樣他們可以學習如何做父母,並且實踐自己的教育理想。

至於在指導國際學生與兩岸學生的差異上,筆者發現他們各有特長與優點。例如:多數大陸學生能夠吃苦耐勞、聰明又有想法。只是有時對研究範式相當的困惑,在選題與研究問題設定上,比較缺乏信心。國際學生大多見多識廣,胸有成竹,不過野心太大,有時會比較難聚焦或專注在某個題目上一門深入。而台灣的碩博士學生,願意與人合作分享,但大多數是在職生,因此在工作、家庭、學業三方面忙碌,下班後來找筆者談論文時,也經常餓著肚子,令人不捨。

三、結語: 博碩士論文之外的人生風景

這些年來筆者嘗試透過身教與言教,來傳承學術這一行的使命。畢竟學術訓練除了強調理性思維、言之有物的論述,與社會創新及批判能力培養外,它畢竟是一個「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的歷程,如果沒有一點熱情、興趣與支持,很難持久。就好像據統計,美國的博士生有將近7成是ABD (All but dissertation)。尤其讀博士拖得太久,精力與經濟各方面難以為繼,就容易半途而廢。因此,一個導師如何給予有形與無形的引導與援助,是很重要的。不過當遇到學生無法完成學業而中途放棄時,我也會鼓勵他們:論文之外別有風景,只要自己為自己的決定負責,且十年後不會遺憾,那就放下吧!

畢竟,學術這一行,能夠成為師生,也是緣分與運氣!

*作者為政大教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