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祝瑛觀點:論文之外別有風景─從讀博到指導兩岸學生的經驗談

2022-06-19 07:10

? 人氣

論文之外別有風景,完成不了就放下吧。圖為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理工大學的畢業典禮。(美聯社)

論文之外別有風景,完成不了就放下吧。圖為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理工大學的畢業典禮。(美聯社)

所謂「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或者「教育無他,愛與榜樣」。這些道理應該都在提醒人們:教師的角色其實在於「典範與愛」。然而看似簡單的道理,真正進到課堂中,教師卻不一定能夠順利的施展身教與言教,畢竟師生的相遇與相處,還得靠幾分緣份。無論課內或課外,能否對年輕的學子產生耳濡目染、變化氣質的效果,甚至讓他們願意起而效尤,從此生命發生改變,這些可能更需要一點運氣!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一、我的博士導師與我

1987年8月25日,筆者揮別了家人,負笈前往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校區(UCLA),展開了攻讀博士的生涯。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生平首度踏上美國第二大城,這個到處是高樓大廈,與高速公路上擁擠的交通,在當時著實令人震撼!儘管大學校園風景優美,人文薈萃,但各色人種穿梭在各個角落,從一開始的基本英語會話,都讓我嘗到詞不達意的困惑。接下來的上課討論與發表意見,以及那些永遠讀不完的書、論文與寫不完的報告….,這不僅僅是震撼而已。一年之後,於是我寫下Eye on America 這篇文章,用來紀念這段充滿驚嘆號與問號的最初留學遭遇!

當時筆者的指導教授John N. Hawkins (他喜歡學生喊他John),正值事業巔峰之際,在學校負責國際交流事務(ISOP),是一位風度翩翩、思想敏捷的知名學者。由於工作非常忙碌,他對我們這群研究生,只能採取類似「放牛吃草」的指導方式,只有在重要的關鍵時刻,你去找他「求救」,他才會出現「救援」。例如:每學期初要修哪些課程;申請研究生宿舍需要他出面協助爭取;錢快花光了找他申請工讀機會(work study)等。他甚至大方的把研究室借給筆者使用,讓我在那裏讀書、跟同學開會討論,成了各國學生聚集聯繫的地方。最重要的是他看到我的論文主題過於理想化,不切實際,在關鍵時刻建議筆者改題目,重新開始,並且找自己有興趣、熟悉、擅長且可行性高(feasible) 的題目撰寫。他認為唯有如此,論文寫作才能持久與畢業!這個建議雖然打破了我多年的論文夢,最初讓我痛苦不堪,但事後證明老師具有先見之明,且真的了解他的學生!

說真的,那幾年,他的放牛吃草反而給了筆者更寬廣的施展空間。無論在學業上,在參加校內研究生與校級學生會活動上,在擔任國際學者與學生志工 (OISS)上,因故在校內報紙 (Daily Bruin) 打起筆仗,甚至在學術會議發表論文等各方面,他都是遠遠的從旁觀察與尊重。他相信每個研究生都能為自己行為負責。尤其在選擇口試委員時,他知道需要避開哪些人,找哪些委員比較合適等。筆者剛完成論文時,他就建議要將論文重新整理(squeeze)成幾篇文章發表,還提醒將來一定要寫書,他說:書是人文社會科學的主要學術成就(major publication),一本書的壽命將近30年,對於文科的人來說,出書非常重要且有影響力。這些話經過了30多年後,依然清晰如昨的印在我的腦海中,而且經常在督促著我。

 John N. Hawkins (UCLA官網)
作者的指導教授John N. Hawkins (UCLA官網)

有趣的是,他對筆者的幫助還持續到畢業後。每逢需要有人幫我寫推薦信時,我總是第一個想到他,他也總是快速的回應,並且事後問我申請結果如何?他甚至為我促成了2012年那本英文著作:十字路口的台灣教育,讓我有機會跟當時美國最大的出版社Palgrave McMillan,歷經近三年合作才發行問世,他還特地幫我寫序推薦。此書的出版,可說奠定了我日後國際學術社會的參與及發言權。這書讓我獲得不少學術邀約,經常去分享台灣教改,甚至大陸教育的研究成果。

這位指導教授成為協助我進入國際學術的領航人。因為他,筆者學習了從事學術研究應有的批判思考、忍耐孤寂、與維持不卑不亢的風範。所以今年六月二十七日在他過世滿兩年的前夕,也是五年前我們共同參加學術會議,大會致詞途中,他不幸在眾人面前發生中風前兆,送醫後緊急手術搶救的艱難歷程。在紀念他的日子裡,我幾度含淚,先後完成兩篇中英文文章,藉此追憶這位為我樹立學術榜樣的恩人與貴人。

二、我的博碩士導師生涯

或許是因為受John這樣的學術訓練,筆者懷著感恩的心回到了台灣,並且有機會在兩岸學術界進行交流與講學。過程中,我從一個只知道原理原則等大方向、求好心切的新科博士,對學生十分嚴格卻缺乏耐心與方法。最初在指導學生上,只能邊走邊學。隨著個人角色的轉換 (如成為母親與資深教授),逐漸變得能夠容忍那些喜歡天馬行空、缺乏挫折容忍力、決心不夠的研究生。我愈來愈願意跟學生長時間的坐下來討論,能夠將心比心了解這些年輕人為了論文,而身心備受煎熬等處境。作為過來人,我經常請同學來研究室,坐下來一起商討,從訂定題目、撰寫摘要、確定研究主題、繪製研究架構、選擇理論基礎、尋找研究方法、撰寫研究發現與討論等,一個一個慢慢引導,讓他們看到自己的盲點與亮光。過程中,甚至其他寫作遇到瓶頸的學生,也會上門來求助,儘管他們不是我的指導學生,我也會儘量幫忙。

這些年,由於台灣高校招收陸生與國際學生的緣故,筆者有機會接觸到許多非常優秀、來自四面八方的研究生們。除了需要用英語授課之外,我也知道他們完成論文,其實是整個修課過程中最重要的一環。筆者嘗試在上課過程,邀請他們加入研究團隊,把他們視為未來的學者與專業人士。我們經常舉行圓桌會議,一群人坐下來討論各式各樣的課題。每個人針對自己的興趣、優點,在團隊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同學間相互合作,彼此學習。研究過程中規範清楚、任務明確,絕不讓同學單打獨鬥、一人摸索。因此,這些年我們意外的完成許多研究專題,發表了不少中、英文專書與論文,甚至客座主編了兩期國際著名期刊等。師生間維持學術研究的夥伴關係,遇有適當機會,我會邀請他們出國參加學術會議,共同聯名發表,分享學術道路的甘與苦。

在教學方面,許多博碩士生都是在職人員,通常都非常的忙碌。因此,在教學大綱上必須明確清楚所有閱讀資料明細、上課進度中的討論議題、作業報告格式與規定,還有出缺席規定要求等,都以明確清楚為原則。同時在撰寫各種報告的同時,協助他們思考未來論文的方向。有些同學修完幾門課之後,研究架構與章節就能有初步的輪廓。這是因為他們透過上課報告的練習,逐漸學會聚焦問題,進而找到寫作訣竅。

此外,筆者也會要求他們做一份專書評論(Book Review),讓他們學習如何閱讀學術專書,並依照課程規定的架構,進行讀後評論。這些報告筆者也盡量仔細批改,提出修改建議後,發還給學生參考。透過這些訓練過程,除了讓他們學會看別人的寫作與重點摘錄外,也建議他們進行有目的 (purposeful) 的論文寫作----為日後投稿發表而作準備。

20220521-台大21日舉辦110學年度畢業典禮,並由來自墨西哥的化工系陳功力(左二)代表國際畢業生致詞。(顏麟宇攝)
圖為台大舉辦110學年度畢業典禮。(顏麟宇攝)

在人生經驗分享方面,學術研究是一個漫長且寂寞的歷程。很多學生到了這個年齡交友圈越來越窄,因此導師要適時鼓勵他們參加一些社交活動。如果某個學生結婚或家裡增添新成員,筆者會給予獎勵或慶祝。如:每一年定期舉辦周家庄群組聚餐,邀請所有的學生或助理們回來相聚,由導師作東,聯繫感情。其實作為教育領域的老師,最高興的就是看到學生有了下一代,這樣他們可以學習如何做父母,並且實踐自己的教育理想。

至於在指導國際學生與兩岸學生的差異上,筆者發現他們各有特長與優點。例如:多數大陸學生能夠吃苦耐勞、聰明又有想法。只是有時對研究範式相當的困惑,在選題與研究問題設定上,比較缺乏信心。國際學生大多見多識廣,胸有成竹,不過野心太大,有時會比較難聚焦或專注在某個題目上一門深入。而台灣的碩博士學生,願意與人合作分享,但大多數是在職生,因此在工作、家庭、學業三方面忙碌,下班後來找筆者談論文時,也經常餓著肚子,令人不捨。

三、結語: 博碩士論文之外的人生風景

這些年來筆者嘗試透過身教與言教,來傳承學術這一行的使命。畢竟學術訓練除了強調理性思維、言之有物的論述,與社會創新及批判能力培養外,它畢竟是一個「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的歷程,如果沒有一點熱情、興趣與支持,很難持久。就好像據統計,美國的博士生有將近7成是ABD (All but dissertation)。尤其讀博士拖得太久,精力與經濟各方面難以為繼,就容易半途而廢。因此,一個導師如何給予有形與無形的引導與援助,是很重要的。不過當遇到學生無法完成學業而中途放棄時,我也會鼓勵他們:論文之外別有風景,只要自己為自己的決定負責,且十年後不會遺憾,那就放下吧!

畢竟,學術這一行,能夠成為師生,也是緣分與運氣!

*作者為政大教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