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宣稱「台灣海峽非國際水域」 台灣智庫學者:美中台角力進入「深水區」

2022-06-17 12:30

? 人氣

不過,在北京看來,「國際水域」似乎是美國自創的名詞。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中共智庫「自然資源部海洋發展戰略研究所」研究員李明傑向中國媒體中新社說,中國是《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締約國之一,美國基於自身利益至今尚未批准《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美國官方將台海中間的海域稱為「國際水域」,這是《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裏沒有的概念。

李明傑說,美國自創「國際水域」概念,用以指稱「領海以外的所有海域,包括毗連區、專屬經濟區和公海......實質上是利用創造的國際水域這一美國專屬使用的新概念、新名詞,既為美國行使航行霸權保駕護航,又巧妙地規避了其應承擔的國際法義務。」

蘇紫雲表示,近代國際體系成型以來,「國際水域」就是公海的非正式用語,「公海」的概念屬於「自然法」(natual law),並形成「習慣國際法」(customary international law)的核心精神之一。後續成為明文規定化的「實證國際法」(positivism in international law),法源寫在 《公海公約》(Convention on the High Seas 1958),之後通過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則進一步規範「領海」。這兩大海洋法系簡單來說,領海之外就是公海,北京針對沒有「國際水域」的說法只是文字遊戲。

無論立場如何,北京掀起有關台灣海峽主權的辯論,再次凸顯台灣海峽在印太地區的戰略重要性。

台灣海峽的軍事地位

今年二月莫斯科入侵烏克蘭後,許多分析將焦點轉向台灣海峽。有分析稱,台灣與烏克蘭的戰場環境大不相同,因為烏克蘭是陸地戰場(land warfare)較難防守,台灣則因為四面環海,具有守勢優勢,因此能取得局部的「海優、空優」,可以把入侵的敵人阻擋在海上。

但是,台灣軍事專家、前台灣海軍軍艦艦長呂禮詩向BBC中文解釋,台灣海峽並非一年四季都是狂風惡浪,只有在每年中秋節至隔年端午節前的風季逢東北季風南下,海象才比較凶險。

夏季除颱風接近外,多為風平浪靜,2021年一名中國男子駕橡皮艇橫渡台灣海峽,即為一例。

呂禮詩因此告訴記者,「過去海峽可能是極佳的天然屏障,但解放軍以下餃子的速度與數量打造海軍艦隊,海洋可能變為武統的跳板。」

但是,呂禮詩也補充,這幾年傳出美軍有意淘汰早期老舊型號的勃克級(Arleigh Burke Class)神盾驅逐艦,可以觀察台灣接手驅逐艦的可能性。他曾向台媒分析,台灣若擁有勃克級後可以在遠離台灣本島西岸的台灣海峽,在海上進行飛彈防禦。另外,也將對「標準六型」飛彈能進行超水平面的目標進行攔截。

什麼是領海、內水、毗連區與專屬經濟區?

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UNCLOS),「領海」是沿岸國基線起算12海里的海域。根據該公約,原則上包括軍艦在內的外國船隻都可在沿岸國領海「無害通過」(Innocent passage)。

內水是領海基線面向陸地的海域。包括沿岸的港口、海灣等。一般來說,內水與陸地領土的地位相同。毗連區是指毗連領海之外的海域一帶,也就是從領海再向外拓展12海里。專屬經濟區是領海以外並鄰接領海的海域,從領海基線起不超過200海里。

但是,當下中國與南海周遭各國,對於南海的領海主權劃分至今仍爭論不斷。日後,各國如何在中方新法下,回應經過北京定義的「領海」,將是各界焦點。

蘇紫雲告訴BBC,一般而言,主權國家於領海範圍內有權實施管轄,以保護自己權益。這是國際海洋法、習慣法所承認的。但去年中國通過的《海上交通安全法》新規稱的「管轄海域」是北京擴大法律適用範圍,將中國內水、領海、毗連區、專屬經濟區、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轄的「其他海域」包含在內,定義比「沿海水域」更寬。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