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宣稱「台灣海峽非國際水域」 台灣智庫學者:美中台角力進入「深水區」

2022-06-17 12:30

? 人氣

劍龍級潛艦(取自中華民國海軍臉書)

劍龍級潛艦(取自中華民國海軍臉書)

在剛結束的新加坡「香格里拉對話」期間,中國國防部長魏鳳和在美國、日本和澳大利亞等各國防長面前強硬表態稱台灣若以任何形式獨立,中國將「不惜一戰,不計代價」——這一激烈措辭成為國際焦點。對話結束後,北京又宣稱台灣海峽的海權屬於中國管轄,台灣海峽非國際水域,再次引起熱議。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有分析認為,北京針對台灣海峽喊話,是解放軍軍方鷹派力求軍方表現或鞏固內部權力,宣示意義大於實際行動;同時,此宣稱亦是針對美國、澳大利亞等國近來在印太地區的結盟,並對其軍艦通過台灣海峽進行回應。

不過,位於美國華府的智庫「2049計劃室」資深主任、軍事專家易思安(Ian Easton)對BBC中文分析稱,他認為這表示習近平已決定加快對台灣的「長期脅迫」的步伐。

中國進入「海權」深水區?

此次針對台灣海峽的宣稱,是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6月14日回答媒體提問時的表態,他稱中國對台灣海峽享有「主權權利」。他說,「國際海洋法上根本沒有國際水域一說,有關國家聲稱台灣海峽是國際水域,意在為其操弄涉台問題、威脅中國主權安全製造借口,中方對此堅決反對。」

汪文斌又說,台灣海峽最窄處約70海里,最寬處約220海里,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和中國國內法,「台灣海峽水域由兩岸的海岸向海峽中心線延伸,依次為中國的內水、領海、毗連區和專屬經濟區。」

有分析稱,中方此次發言是回應美國今年4月的舉動。當時美國第七艦隊「桑普森號」(USS Sampson DDG-102)通過台海,宣稱是依《國際法》穿越「國際水域」,用以表明美國對「自由和開放的印太地區」之承諾。

對此,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普萊斯(Ned Price)在6月14日回覆路透時稱,台灣海峽為國際航道,是受國際法保障的公海自由區域,包括航行及飛越自由。他重申美軍將持續通過台灣海峽。

根據彭博社統計,美國軍艦每年在東海和南海之間航行期間,多次通過台灣海峽。2021年平均每月便有一次紀錄,而美國海軍2022年至今已經穿越台灣海峽3次。

報導,2017年時任中國外交部副部長劉振民回應媒體提問時曾經說,「台灣海峽是兩岸共享的國際水道」。

事隔多年,北京為回應美國這幾年「重回亞洲」的戰略,對於周遭海域(譬如南海)的動作越來越強勢。

事實上,國際法對公海(high sea)的定義主要來自1958年,聯合國召開大會定下《公海公約》(Convention on the High Seas),基本精神是「公海自由」(freedom of the High Seas),亦即公海是無主物(res nullius)各國皆可以自由通行,不得使用其他任何方法防阻公海使用權。國際水域(international waters)是「公海」的非正式用語。

而「領海」則依照1982年聯合大會再次通過的《海洋法公約》指稱的領海,指海岸基線算起12海浬。​

因此,中國外交部聲稱的「對台灣海峽的主權、主權權利和管轄權」與包括美國在內的許多國家觀點有所不同。

對於為何中國聲稱台灣海峽並非國際水域,澳大利亞澳洲拉籌伯大學(LaTrobe University)亞洲研究中心主任史崔汀(Bec Strating)博士向BBC中文分析,根據國際法,台灣海峽是一個國際海峽,而圍繞台灣海峽海權的複雜性源於台灣模糊的政治地位,因此中國可能是從這個角度考慮。

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左)與中國的魏鳳和(右)在新加坡香格里拉對話進行了首次面對面會談
EPA
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左)與中國的魏鳳和(右)在新加坡香格里拉對話進行了首次面對面會談

海權成為新一波擠壓台灣手段?

就台灣的立場而言,台灣國防部智庫「國防安全研究院」研究員蘇紫雲博士則稱,北京開始挑戰國際法有關公海問題的「深水區」。

蘇紫雲向BBC說,當下西方因為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正關注台海局勢,而北京又力圖擴大海權,試圖結盟南太平洋島國,已與美國或澳大利亞的關係緊繃。而在西太平洋,台灣海峽是連動日本、韓國的海上生命線,也是聯繫東北亞與歐洲的供應鏈。

蘇紫雲告訴記者,中國外交部的說法將加深西方疑慮:「在緊接而來的北約峰會上,『台海內海說』等同幫美國增添團結的籌碼,更緊縮對北京的圍堵。其實中國積極發展藍水海軍但『水性』尚淺就挑戰國際法的深水區,著實有高度風險。」

史崔汀教授亦分析,此次北京對於擁有台海管轄權的宣稱,亦能視作「中國以不符合國際法的方式尋求『領土化』(territorialise)和控制海域的更廣泛模式戰略之一,包括在南海的所作所為。」她又說,事實上,這也是圍繞台灣海峽進行挑釁和施壓的更廣泛模式的一部分,包括中國軍機頻繁出現,且數量創紀錄出現在台灣附近空域的動作。

不過,易思安則告訴BBC,北京自上周香格里拉對話以來的連續幾日強硬表態,反而凸顯出台灣的脆弱地位。他告訴記者,對台灣海峽海權屬於北京的表態是個信號,表明習近平計劃改變現狀,並將在未來進行更多的挑釁。「而台灣海峽的緊張局勢繼續上升,是因為習近平的戰略正在發揮作用,而且現在他沒有要改變這個路線的動機。台灣仍然與國際社會明顯隔絶,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脆弱」。

「我認為,現在是美國站出來做更多事情來支持區域安全的時候了。美國海軍艦艇對台灣的訪問,美國高級官員的公開訪問,以及美台雙邊防務演習,都是早該進行的」,他說。

史崔汀也告訴記者,在觀察北京圍繞台灣海峽提出的主張時,也需要考慮到中國如何追求其對台灣的主權主張,以及它可能尋求破壞現狀的方式。

不過,在北京看來,「國際水域」似乎是美國自創的名詞。

中共智庫「自然資源部海洋發展戰略研究所」研究員李明傑向中國媒體中新社說,中國是《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締約國之一,美國基於自身利益至今尚未批准《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美國官方將台海中間的海域稱為「國際水域」,這是《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裏沒有的概念。

李明傑說,美國自創「國際水域」概念,用以指稱「領海以外的所有海域,包括毗連區、專屬經濟區和公海......實質上是利用創造的國際水域這一美國專屬使用的新概念、新名詞,既為美國行使航行霸權保駕護航,又巧妙地規避了其應承擔的國際法義務。」

蘇紫雲表示,近代國際體系成型以來,「國際水域」就是公海的非正式用語,「公海」的概念屬於「自然法」(natual law),並形成「習慣國際法」(customary international law)的核心精神之一。後續成為明文規定化的「實證國際法」(positivism in international law),法源寫在 《公海公約》(Convention on the High Seas 1958),之後通過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則進一步規範「領海」。這兩大海洋法系簡單來說,領海之外就是公海,北京針對沒有「國際水域」的說法只是文字遊戲。

無論立場如何,北京掀起有關台灣海峽主權的辯論,再次凸顯台灣海峽在印太地區的戰略重要性。

台灣海峽的軍事地位

今年二月莫斯科入侵烏克蘭後,許多分析將焦點轉向台灣海峽。有分析稱,台灣與烏克蘭的戰場環境大不相同,因為烏克蘭是陸地戰場(land warfare)較難防守,台灣則因為四面環海,具有守勢優勢,因此能取得局部的「海優、空優」,可以把入侵的敵人阻擋在海上。

但是,台灣軍事專家、前台灣海軍軍艦艦長呂禮詩向BBC中文解釋,台灣海峽並非一年四季都是狂風惡浪,只有在每年中秋節至隔年端午節前的風季逢東北季風南下,海象才比較凶險。

夏季除颱風接近外,多為風平浪靜,2021年一名中國男子駕橡皮艇橫渡台灣海峽,即為一例。

呂禮詩因此告訴記者,「過去海峽可能是極佳的天然屏障,但解放軍以下餃子的速度與數量打造海軍艦隊,海洋可能變為武統的跳板。」

但是,呂禮詩也補充,這幾年傳出美軍有意淘汰早期老舊型號的勃克級(Arleigh Burke Class)神盾驅逐艦,可以觀察台灣接手驅逐艦的可能性。他曾向台媒分析,台灣若擁有勃克級後可以在遠離台灣本島西岸的台灣海峽,在海上進行飛彈防禦。另外,也將對「標準六型」飛彈能進行超水平面的目標進行攔截。

什麼是領海、內水、毗連區與專屬經濟區?

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UNCLOS),「領海」是沿岸國基線起算12海里的海域。根據該公約,原則上包括軍艦在內的外國船隻都可在沿岸國領海「無害通過」(Innocent passage)。

內水是領海基線面向陸地的海域。包括沿岸的港口、海灣等。一般來說,內水與陸地領土的地位相同。毗連區是指毗連領海之外的海域一帶,也就是從領海再向外拓展12海里。專屬經濟區是領海以外並鄰接領海的海域,從領海基線起不超過200海里。

但是,當下中國與南海周遭各國,對於南海的領海主權劃分至今仍爭論不斷。日後,各國如何在中方新法下,回應經過北京定義的「領海」,將是各界焦點。

蘇紫雲告訴BBC,一般而言,主權國家於領海範圍內有權實施管轄,以保護自己權益。這是國際海洋法、習慣法所承認的。但去年中國通過的《海上交通安全法》新規稱的「管轄海域」是北京擴大法律適用範圍,將中國內水、領海、毗連區、專屬經濟區、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轄的「其他海域」包含在內,定義比「沿海水域」更寬。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