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專文:對中國人而言,規則是用來克服而非遵守的

2022-06-25 05:50

? 人氣

張北海在1981年《七十年代》集資時,當了我們的股東,1983年開始了每月定期寫「美國郵簡」專欄。他是我們作者中,最貼近和融入美國文化的人。中國作家阿城認為張北海的文章是一種特殊風度的雜文,說「文章一到了風度,就學不了啦」。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1979年我第一次去美國,就住在張北海家裡。他不像其他同事,住紐約郊區的獨立屋,他住紐約市區靠近聯合國的一間由工廠改裝的樓房。那時候,中國文革結束,大陸真相浮現,在聯合國工作的前保釣人士也分成兩派。一派仍然傾心擁護中國,另一派就傾向批判中國。老張比較不那麼「政治」,人隨和,跟兩派都能聊。於是幫我分別約兩派茶聚。

批判派在我面前不客氣地批評《七十年代》早幾年刊登一些旅外學者訪華後的媚共文章。郭松棻說:「我好久都不看《七十年代》。」我對於曾經誤導這些知識人,甚表慚愧。我覺得他們都是我的諍友。在從認同到重新認識中國的過程中,我和這些曾經的老保釣相互影響,一起提高了對中國的認識。

後來,《七十年代》開闢了一個每期由三人執筆的「自由神下」議政專欄。寫手都是這些在聯合國工作的朋友,金延湘(劉大任)、殷惠敏(楊誠)、彭文逸(水秉和),後來更換了余剛(虞光),再後加入不是在聯合國工作但也住紐約的嚴家祺。

1990年在友人家中,右起:張北海、岑建勳、張信剛、周敏民(張信剛太太)。(作者提供)
1990年在友人家中,右起:張北海、岑建勳、張信剛、周敏民(張信剛太太)。(作者提供)

「自由神下」專欄從1982年開始,一直維持到休刊號。對讀者和編者,都有很多啟發。他們有時也會或私下或公開向我提意見。楊誠就用其他筆名來信對編輯提出批評。我也照登。

張文藝與我同年,我們成了好朋友。他的侄女張艾嘉小時候住過他家,他來香港就住在張艾嘉家中。因此,張艾嘉也叫我叔叔。1990年她未婚懷孕,躲避記者,正好張文藝來,我們一起吃飯。我跟她說,我也是記者,你不怕嗎?她笑著搖頭。

值得一記的,還有其他作者。下篇再談。

失敗者回憶錄152:余剛、阿城和「炊煙」——我的作者朋友們(之二)

「如果我今天欣喜若狂,那麼這三十年就白過了。作為一個人,你已經肯定了自己,無須別人再來判斷。要是判斷的權力在別人手裡,今天肯定你,明天還可以否定你。所以我認為平反只是在技術上產生便利。」

作家阿城在《九十》休刊號上,除了說張北海文章有特殊風度之外,還推崇「自由神下」余剛的文章,說是「很天真地繞,結果繞出一個想不到的結論,是另一種風度」。

余剛原名虞光,物理學博士,後來也到聯合國當翻譯。他在1980年給我們寫過一篇長文《言論自由的原則與實踐》,通過美國近百年法院的判例,解釋美國言論自由的形成、受到的打壓、對社會的影響,繞來繞去,繞出了言論自由的重要原則。這篇文章我讀過多次,是我其後數十年寫文章的重要參考資料,而且也形成我畢生堅持言論自由的依據。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