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打人事件》圍觀者沒人伸援手!為何中國社會對陌生人超冷漠?專家揭關鍵原因

2022-06-19 11:42

? 人氣

學者認為道德真空的背景下,中國社會對財富追求,取代了傳統的利他主義。(圖/翻攝自微博)

學者認為道德真空的背景下,中國社會對財富追求,取代了傳統的利他主義。(圖/翻攝自微博)

中國唐山燒烤店打人案件曝光,網民及名人紛紛批評圍觀者沒有伸出援手。回顧 2011 年女童小悅悅被汽車撞倒在地、2016 年一女子在北京和頤酒店遇襲等事件,這類「附近沒一個人幫忙」的事件,不時在中國出現。英國薩塞克斯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卜慶修(Qingxiu Bu)於 2016 年曾在期刊 Liverpool Law Review 發表文章,剖析中國社會對陌生人冷漠的原因。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救人有風險,不如不救

這篇文章刊於 2017 年中國實施「好人法」之前。俗稱「好人法」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第 184 條規定,「因自願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其出現呼應在中國救助他人的一大難題 —— 救人隨時可以變成被告。該文章列舉 2006 年南京彭宇案為例。當年 11 月,南京市民彭宇護送在路上跌倒的老婆婆徐壽蘭到醫院檢查,卻被起訴要求支付 4 萬元人民幣醫療費。南京法官一審判決認為,被告只有打傷過原告的情況下,才會送人到醫院,所以彭要支付徐的 4 成醫療費。

當助人變成壞人,卜慶修認為有關裁決不僅令司法系統失去公信力,且嚴重打擊社會信任及道德互惠原則。法官有缺陷的推論,導致人們出現做好心人的寒蟬效應,路人要幫助有需要的人,要面對可能遭人勒索錢財的風險,結果路人會以相關法律裁決,作為無視有需要人士的辯解。卜指,這些事件導致中國道德標準下降,一些機構的網上調查就反映出,多數人如果遇上需要幫助的陌生人,會選擇忽視並立即離開,只有小部分人願意毫不猶豫提供幫助。

追不上財富的倫理道德

儘管如此,卜認為將中國人是否出手援助他人的決定,簡化為成本效益分析及自身利益理性考慮,並不準確,背後還有更多因素,例如傳統道德原則衰落令道德真空。他指,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人們對財富的物質追求,已取代傳統利他主義及相關文明。1980 年代初以來,「追求財富」的新口號所取代舊有口號,物質主義加上將追求自身利益置於首要地位,會導致極端反社會行為。卜認為,追求最多財富及自由市場經濟模式,需要強大的道德體系支撐,然而中國從西方引入自由市場經濟,卻沒有引進相應的倫理,結果實現了經濟發展,也同時造成道德真空,公民責任一代又一代減少。

「自家掃取門前雪,莫管他人屋上霜」,意味著互不認識的人,要管好自己的事,反映中國社會以自我為中心的獨特社會結構現象。中國社會學家費孝通曾言,中國的社會人際是一種「差序格局」: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