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十週年,《德國之聲》專訪艾未未:中國社會的本質沒有發生變化

2018-05-14 16:29

? 人氣

艾未未:地震後,我去過震區一次,去了震區的大多廢墟。救援工作已經基本結束, 處於半封鎖狀態。很多屍體沒有挖出來,大多數屍體在沒有被家屬辨認的情況下就被倉促掩埋了,整個處理過程顯得無序、混亂,完全沒有盡到一個負責任的政府應該盡的責任,這是我的印象。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德國之聲中文網:許多人認為,汶川地震之後的公民調查是藝術家艾未未以行動者形象首次出現。十年以來,你也陸續關注了許多話題,楊佳案,上海大火案,錢雲會之死,歐洲難民危機等等。這一切背後,是否都有汶川地震的影子?那場地震,讓艾未未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Webspecial Ai Weiwei (picture-alliance/dpa/M. Heitmann)

艾未未:「5.12涉及的話題……是我的一系列後續活動的前奏」

艾未未:汶川地震,是我第一次將網絡活動,我對政治和現實社會的關注,我的藝術行為,放到一個受社會關注,廣闊的話題當中。5.12涉及的話題,是我走的最深入的一個話題,也可以說是我的一系列後續活動的一個前奏。

汶川地震「公民調查」,可以說是第一次在中國社會發展歷史中真正稱得上的公民運動,它有明確的動機、原則、有組織和行動,有明確的口號:「尊重生命,拒絕遺忘」,從網路上公開徵求志願者參與實地調查,將調查日記每天放網上公開,通過網絡傳播。我們接觸到大量的遇難者家屬,採訪了數百人,形成多部紀錄片,取得了階段性的調查成果。調查出5196名遇難學生名字和他們的生日,這是一次完善的調查活動和網路上的社會運動。這樣的調查是在早期網路形成後,中共政權的網絡控制沒有形成今天這樣的系統化。可以說,這是中國政權成立後,至今為止,最後一次成功的公民運動。之後,我們做過若干努力,侷限於小範圍,影響力較小,遠不及「公民調查」形成的全社會的關注。

我在多年以後的歐洲難民危機的介入,延續了我做5.12前期調查的模式,大量研究,實地考察,積累了經驗,取得了些成果。無論是紀錄片或者是採訪,大量議題在社會層面展開討論,有准備、步驟地完成。與現實政治直接接觸和較量。

德國之聲中文網:汶川地震10週年,您當年關注的哪些問題至今還沒有答案?

艾未未:汶川地震,自始至今,我們關注的問題都沒有答案。這些問題包括,地震之後的受難者是誰?什麼是受難的直接原因?公安、教育、民政、學校、警察和救援武警,他們在各個層面中,應盡的責任和責任的履行程度;官員和建築的腐敗問題,豆腐渣工程的責任人問題,受難者的處置,和受難家屬的訴求是否得到合理的回應和安置。所有的家屬都受到「維穩」打壓,打壓程度是難以想像。種種有關事實的問題,沒有一處得到解答。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