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在線》「適性揚才」理想的異化

2018-05-14 06:30

? 人氣

「越多元才可能越平等,越多元才可能越卓越,無法體悟這層道理,『適性揚才』異化難止,十二年國教理想難成。」(示意圖,naosuke ii@Flickr)

「越多元才可能越平等,越多元才可能越卓越,無法體悟這層道理,『適性揚才』異化難止,十二年國教理想難成。」(示意圖,naosuke ii@Flickr)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已經如火如荼推動,新的課程綱要即將於108學年實施,相關的升學機制也正研議調整,無論政府、學校,或社會各界都相當期盼能夠整合課程、教學、升學考試及招生各個環節,好讓十二年國教精神得以實現。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關於「十二年國教精神」,官方定調的「自發、互動、共好」,雖然不甚容易了解,但在大力宣導下,似乎已能朗朗上口;反倒是作為課程願景的「適性揚才」,卻在部定必修、校定必修、加深加廣選修、多元選修、彈性學習時間等繁雜的課程類型中,顯得曲高和寡,因為各類課程的設計、學分數分配、基本鐘點核算、三年課程配置等現實問題,已經讓教學現場忙碌不堪、無暇顧及。

不過,晚近幾個月,「適性揚才」的課程願景卻與「18學群」的升學進路產生了超連結,加上人力銀行的鼓吹,對應「18學群」儼然成為實現「適性揚才」的法門。

所謂「18學群」,原是大學入學考試中心為了方便考生認識大學校系,查找相關資訊,因此將一千多個科系加以歸納而得。這套已行之多年的系統,原始構想則是為了滿足技職校院考招,並透過就業市場分析而成,之後卻為大考中心所挪用;「18學群」之分類是否切合知識結構與教育本質,應該深入批判,如今卻是教育部不明究柢,在2016年12月至2017年1月針對各大學校系系主任、負責招生事務的教授或行政人員,直接套用「18學群」進行大規模的調查研究,幾個月之後結果公布,讓「18學群」突然成為眾所矚目的焦點。在「招生」的視野中,目前各所高中刻正規劃的十二年國教課程全都放在學群的需求中「重估價值」,教育部更頒下「課程及教學規劃表」,直接要求每一門課程都必須勾選對應哪一個學群。

姑且不論師資人力及專業知識背景均相對有限的高中,是否有足夠的能力開設迎合大學18學群的課程,「18學群」顯然是從大學端選才的考量,進而對於高中端育才目標的框限,這是一種工具性十分鮮明的舉動,也是升學主義的最新展現型態、具有十足威力。

其實近來高等教育的發展已有越來越明顯的「技職化」現象,一切遷就就業市場所需,如今在選才驅力下,假「適性學習」之名提早對應「18學群」,且以學習歷程、備審資料的檢核來綁架高中教育,讓育才的高中必須積極符應大學入學的選才機制、就業市場人力需求趨勢,以三年時間做出充分準備,今後絕大多數高中生將在未及探索自己性向下被迫提早分化,適性及適才極有可能全落空。這是「適性揚才」理想的異化之一。

其次,十二年國教當初會推動「適性揚才」,很重要的原因是為了對付升學主義,原始動機在於「減輕讀書及考試壓力」,適性學習即可,所有人不應該被同一個尺度所衡量,不必樣樣都學、科科都考。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