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雖然從川普政府開始,就正式將中國視為最重要的戰略競爭對手,但兩年多以來的新冠疫情,加上年初開打的烏克蘭戰爭,早就入主白宮的拜登直到這幾天才終於來訪亞洲,並與印度、澳洲、日本領袖召開「四方安全對話」峰會。拜登這回造訪亞洲雖然只到南韓與日本,但各界焦點依舊放在他並未涉足的中國與台灣身上,連北京的《環球時報》也認定,這是拜登的「遏制中國」(China containment)之旅。
北京將「四方安全對話」視為美國在嘗試建立「亞洲小北約」、甚至是「包圍中國的印太黑幫」,而且矛頭自然是對準中國而來(北韓還輪不到讓美國聯合印太盟友打群架)。不過當拜登與莫迪、岸田文雄以及剛當選澳洲總理的「新同學」艾班尼斯在東京談了兩個小時,最終卻在印度的抗拒之下沒有達成具體共識,聯合聲明中除了未能譴責俄羅斯的侵略行徑,也沒有指名道姓提及中國在亞洲造成的威脅,只是宣佈了「四方獎學金」(Quad Fellowship)、強化供應鏈與基礎建設、合作應對氣候變化與新冠疫情這類不痛不癢的事項。
拜登沒辦法強迫莫迪改變「不結盟」的國策,但他可以自己來。拜登23日在訪問日本時宣稱「美國願意以軍事介入(militarily involve)的方式保衛台灣」,並且再次強調「這是美國的承諾」,讓各界「再次」驚呼華府對於台海保持「戰略模糊」的作法已經終結。包括外交關係委員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主席理查德‧哈斯(Richard Haas)、《經濟學人》都認為,拜登上任後已三度宣稱「願意保衛台灣」,他的幕僚卻也三度強調「對台政策不變」,這或許可以視為美國正在以新的做法實踐「戰略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