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信觀點:確診致死數不斷攀升,哪來「好的黑數」?

2022-05-25 06:40

? 人氣

從4/26起與病毒共存,可是代價非常昂貴,民眾更是陷入恐慌與不確定。示意圖。(資料照,柯承惠攝)

從4/26起與病毒共存,可是代價非常昂貴,民眾更是陷入恐慌與不確定。示意圖。(資料照,柯承惠攝)

當個人感染了Omicron病毒時,若是只有一個人,那為感染確診到個人為止;但是若是我和一位親友接獨頻繁時,那麼這個傳染鏈就可能是1對1;當感染者與十位親友接觸時,這個傳播鏈就有可能是1對10,……;試問一下指揮中心,阿中部長所謂的數學模式是怎樣運算?是1對0,1對1, 還是1對10,….1對n……;很可惜的是國內現在的傳播模式,不只是上述的單純模式而已,因為病毒是藉著移動而快速傳播。又因個人體質因素傳播的情況可以說是複式與滾動模式,這就是滾雪球效應,靠大數據與雲端運算可以將與病毒傳播的相關性運算出來,可惜的是指揮中心明顯並沒有運用這樣的數據模式來做疫情管理。所以呢?我們目前疫情真的是處在高原期嗎?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不少親友在確診之後,回憶起在何處何時感染的?不少人說不上來,因為他/她們全程都戴了口罩也有保持安全距離,還有說同在一個球場打球,其他五人都沒事,就他一人感染上,顯然不是在球場感染的,但是病毒在哪裡呢?……說老實話,病毒一直在隨著人的移動而傳播,指揮中心當然掌握不到所有的傳播足跡,因此,任何3+4或0+7居隔政策,在現在的疫情發展狀況下,只要有人移動,Omicron就會隨處傳染。換言之,移動的人才是造成這波疫情如此猛爆的關鍵。移動的人不斷地在走動,Omicron就不斷地找到更多可以「寄生」 與發展的可能性,這種動態數據顯然不是指揮中心所說的那種單純的數學統計可以掌握的。

那麼何美鄉的「好的黑數」,當然不會在指揮中心的數據裡,只是何美鄉分享的3個台北人故事:部分民眾曾與確診者接觸,但因無症狀或輕症,沒有進行PCR篩檢,卻落實自我隔離,不占用醫療資源,這些人會被她歸類為「好的黑數」。其中有一位幸好服用「清冠一號」,問題是現在有誰能夠那麼剛巧就買得到「清冠一號」?倒是她提到沒有做PCR卻主動居隔,這種主動居隔本來就是應該做的(避免移動,避免擴大傳染),可是陳時中卻堅持一定要做完PCR,確診之後才能有案號才能看診拿藥,才能請假。這就是逼著民眾非得走向「黑數」,至於是否為「好的黑數」還是「壞的黑數」(確診還到處趴趴走),確診而不能得到最適時與適切的治療,就有可能演發成為中/重症,就有可能造成死亡病例,何美鄉如此「美化黑數」卻完全忽略真正造成黑數的關是卡在中央指揮中心,不去馬上改善找出更有效與更順暢的流程,黑數就是會一直存在。

20201028-中研院生醫所研究員何美鄉28日出席「COVID-19 對台灣生技產業的挑戰」論壇。(顏麟宇攝)
中研院生醫所研究員何美鄉。(資料照,顏麟宇攝)

還有何美鄉研究員在民進黨中常會做專題報告時,對於確診人已突破8萬人,何美鄉認為是正常趨勢,並認為施打疫苗後再加上感染Omicron,「綜合免疫力」不僅效果好、抗體也廣效、持久,是「超級免疫」。小英總統顯然對她提的「綜合免疫力」這個概念非常感興趣,還想向她「借用」。何美鄉的論證是感染Omicron已是「正常趨勢」,既然如此,那麼再加上前面施打的疫苗就有可能形成「綜合免疫力」,試問何研究員的科學依據從何而來?有多少案例比率支持她的論證呢?對於老年與幼童族群,他/她們有的根本沒有打疫苗,有的可能只打一劑或兩劑(即便打了三劑也還會出現突破性感染),一旦感染了就有可能是非常嚴重的發燒與腦炎或併發症,這是否就是何美鄉所提的「綜合免疫力」嗎?最近多少死亡案例,不正是這兩大族群?他/她們一旦感染就有可能致死,如何發展出綜合免疫力呢?何美鄉的論證是有問題的,小英總統卻是像找到寶一樣,想要借用,主因就是她在為她的台灣新生活—也就是「與病毒共存」政策,找到更多的支持,特別是來自學界的理論支持。

何美鄉的這種論調到了民進黨的手中就像是拿到寶劍一樣,但是還是有公衛學者與醫師對這樣的論調不敢苟同,像金傳春教授就指出不宜宣導自然感染,這樣的說法恐怕會造成民眾,誤以為自然染疫較好,這不符合公衛精神,況且想要達到超級免疫,還有一個先決條件,就是疫苗要打得好,但現在民眾接種的疫苗,都是針對最原始的新冠病毒株,因此面對病毒變異能力的效果較差。可惜的是小英正愁找不到說服民眾的根據,有了何美鄉的「綜合免疫力說」剛好可以拿來讓1450或像綠委林靜儀等拿來做「大內宣」,好讓「與病毒共存」政策繼續推下去。

「與病毒共存」真的是「正常趨勢」的話,請看前副總陳建仁4/28臉書上所提出的條件說:「只要疫苗覆蓋率繼續大幅提昇、快篩試劑充分而且普及社區基層、快篩陽性而必須接受抗病毒藥物治療都能在黃金時間內接受治療,重症數及死亡數即可大量減少,無須過度恐慌」。問題是陳建仁所提的這三項指揮中心真的準備充分了嗎?

早在去年十一月陳建仁就和幾位公衛與流行病學家已經向小英和蔡政府表示國內可以進入「與病毒共存」,所以4/26小英視察指揮中心時揭示防疫四大新指施時,正式宣布國內進入「與病毒共存」的新階段;指揮中心也在這一天開始實施「3+4」居隔政策,開始「放手」。小英要國人「戒慎而不恐懼」 言猶在耳, 4/28確診人就破萬(11353)接著就一路狂飆到今天都還在六到九萬多移動。明天會有多少人確診?民眾已陷入無奈與無助的恐懼情境。他和小英一再向國人保證大家不要恐慌,問題是陳建仁所提到的三件說都沒有充分達標,主要關卡還是在指揮中心。

前副總統陳建仁對台灣的防疫政策扮演重要角色。(盧逸峰攝)
早在去年十一月陳建仁就和幾位公衛與流行病學家已經向小英和蔡政府表示國內可以進入「與病毒共存」。(資料照,盧逸峰攝)

5/13小英總算聽到了護理人員已臨崩潰邊緣與民眾買快篩塞爆了還買不到、PCR檢驗塞車、確診者無法看診拿藥等的心聲,再度召開防疫諮詢會議,指示「結合大型及基層醫護系統」、「簡化確診看診時程」、「持續增購藥物及快篩試劑」3大防疫原則,看似要解決當前熱爆了的疫情。然而,指揮中心的阿中堅持要PCR陽性確診後才能給藥。而5/12起他才接受雙北市長提的「快篩陽即確診」的作法,但只限於三類人,到了5/23才開放全面「快篩陽即確診」。換言之,指揮中心對於台灣新生活的推動非常積極,但是對於相關配套措施卻是不願意接受柯P與侯友宜兩市長的建議,相關的醫療資源的整備同樣慢了好幾拍,結果就是等於讓病毒長驅直入,跑在指揮中心前面,等於是「坐視」病毒四處肆虐,民眾快速感染Omicron,就像加速「自然感染」一樣,這樣若是「正常趨勢」那麼與陳建仁與何美鄉所說的「完全符合」,這真的是小英與民進黨所要的結果嗎?

其實,蔡政府現今防疫抗疫最關鍵的盲點在於:Omicron病毒99%是輕症或無症狀,致死率不高,因此只要死亡數不要節節高升,這波防疫就算過關了。這種心態從阿中說到這波致死率比去年五月疫情大爆發時還要低即可見;然而完全忽略了即便打了三劑疫苗還是有可能突破性感染,而這一波最容易受到病毒攻擊的就是老人/幼童/孕婦/重症病患等族群……,若再糾結致死率高低而不做積極處理,死亡數只會飆高,很難壓低啊!

再從美國經驗來看:整合醫學專科醫師姜冠宇於臉書發文示警,以美國690萬人口、高度接種疫苗的麻薩諸塞州來看,Omicron病毒的超額死亡是Delta病毒的3倍。澳洲的經驗顯示年齡有明顯的2個分水嶺,分別為超過60歲長者及低於18歲的孩童,其中又以前者為較高死亡風險族群,由Omicron引發的死亡率已接近Delta的兩倍。陳建仁一直在強調目前在台灣的Omicron病毒致死率只有「萬分之3」,呼籲民眾準備好「防疫三寶」,包括疫苗追加劑、快篩試劑和抗病毒藥物,要與病毒共存。(應小英之邀5/22播出他的大內宣影片,他的說法是從今年元旦起到現在致死率只有萬分之3)然而民眾卻不領這個情。

前副總統陳建仁拍影片。(取自民進黨Youtube頻道)
前副總統陳建仁近期為民進黨拍攝防疫宣導影片。(取自民進黨Youtube頻道)

國內因Omicron而死亡者,老年人居多(和香港、澳洲等相似),但是年輕者也有,兒童往生的主要是發燒引發腦炎也出現(和其他國家來對比,台灣在兒童死亡案例非常特別,值得注意)。其次,打了三劑依舊染重症而死亡的突破性也有不少案例。致死率顯然不會只是陳建仁所說的萬分之3。

再看今年四月至5/22國內共543位新冠確診者死亡,其中100個案確診與死亡日期在同一天(18%)、77人(14%)確診隔天死亡,49人死後才確診(9%),合計四成一死亡個案為確診後快速死亡以及來不及確診。前疾管局長蘇益仁表示,這些數據代表國內的防疫體系、醫療體系均出問題,如果未能及時補救,死亡人數恐再飆升。

陳建仁在日前接受英國衛報專訪時坦言我們快篩試劑不夠。而PCR檢驗塞車,更重要的是確診的認定一直被綁在PCR陽性才算的框架給限制了!所有投藥無法即時有效來控制輕症,結果只有「亂成一團」可以形容。

總之。從4/26起與病毒共存,可是代價非常昂貴,民眾更是陷入恐慌與不確定。指揮中心的政策也一變再變,疫情還在燒。當務之急,救人第一!還是趕緊建立快速有效分流走道簡化流程,建構起新的防火牆,充分供應快試劑與加速疫苗施打覆蓋率,讓確診者與未被感染者即時分流,輕重症者分流得到適切治療。別再糾結「與病毒共存」了!

*作者為銘傳大學新聞系主任

喜歡這篇文章嗎?

孔令信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